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09 16:23:14
導讀:總之,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我們有長久的耐性、堅實的態(tài)度、和藹的言語,還要有一顆愛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發(fā)展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xiàn)的,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環(huán)境育人是幼兒教育的特點。家庭、幼兒園是幼兒發(fā)展的兩大環(huán)境。但長期以來在狹隘的教育思想觀念影響下,大家誤以為幼兒教育即幼兒園教育,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存在,陷入了幼兒教育的誤區(qū)。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認為“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因此,作為父母應該重視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對幼兒的培養(yǎng)應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全面發(fā)展的原則。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幼兒期是生活習慣形成的最初時期。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guī)教育的關鍵期。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是極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課程之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辦到的。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常抓不懈,不斷誘導,日久為功。有道是“不積小流無以為成江海”。根據(jù)以上情況,我們采取下列幾種方法,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努力,逐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天生就是天真無邪的,他們就象一張白紙,教他們什么他們必然會按所教的去做,所以要想讓他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去培養(yǎng)。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得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小班幼兒年齡小,對于許多生活習慣的正確與否沒有準確的概念,良好幼兒的生活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fā)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guī)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進餐、睡眠、上課、盥洗、穿脫衣服等十多個環(huán)節(jié)。
從最簡單的說起吧,讓孩子明白要做到:飯前洗手,吃飯時做到沒有聲音,安靜就餐,飯后洗手,擦嘴,漱口;午睡能自己脫衣褲,并且能自己安靜入睡;入廁之后會主動沖洗廁所,并且洗手。象這些瑣碎的小事對于幼兒來說也是很主要的,也是他們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的基礎。為了使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使幼兒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現(xiàn),讓他們自由的選擇,不能太強制化了,把他們管得太死,太教條化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家長、教師不能簡單地指責、阻止,而應正確地講解、示范,使幼兒形成正向概念,例如:在午睡時,有的小朋友不能安靜入睡,總是翻來覆去,而且還總嬉笑。這時我們就不能對他強聲呵斥,非讓他規(guī)規(guī)矩矩地躺在那里,我們可以跟他講:某某小朋友,你看現(xiàn)在是午睡的時間,小朋友都睡覺了,還有我們班的小動物也都睡了,你和他們一樣,我們比一比看誰最先睡著,好不好?這時緩和他的情緒,雖然他還是不能盡快的安靜,但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入睡的。在平時或開展的活動,讓幼兒明白什么是好的習慣。
二、發(fā)揮幼兒園的教育作用,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園教育對于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可以將養(yǎng)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在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中潛移默化。
(一)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采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
1、利用游戲,養(yǎng)成習慣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在他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幼兒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不良的行為,限制自己不應該擾亂一定的生活習慣,讓幼兒從小就知道生活一個集體里,就要有一定的約束力,不能隨心所欲。。如:站隊時不能擁擠,不能大聲喧嘩,玩玩具時不能爭搶別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會把玩具擺放整齊,不能撕書,不破壞幼兒園的東西。這些都是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形成的生活習慣。但有的幼兒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這就需要我們用心教誨。游戲是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拿我們班的潘少杰小朋友來說吧:他做事總是我行我素,我喜歡怎么樣就怎么樣,玩具不會收,我們就開展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戲,在活動中,孩子學會把玩具分類,并放在指定的地方。在以后的活動中,我們都時時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提醒孩子把玩具收好。還有一次,我組織幼兒玩“配對”的游戲。請幼兒在一套圖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片,然后再拿著這張圖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與小圖片完全一樣的標記。此時,我就告訴幼兒:“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這張漂亮的小圖片就送給你作為獎勵。”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很快就認識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梢,對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戲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對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有作用的。
2、結合兒歌,培養(yǎng)技能
在常規(guī)活動中,洗手、入睡、穿脫衣褲是最重要的三項。在培養(yǎng)和訓練中孩子們不是把先后順序弄錯,就是細節(jié)達不到要求。在情急之中我想:為何不把它們編成兒歌,這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如在洗手這一常規(guī)的實施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編了這么兩首兒歌:《洗手歌》《漱口》----
洗手歌
吃飯之前要洗手,
輕輕擰開水龍頭。
先把小手打打濕,
再用肥皂搓搓手。
搓手心,搓手背,
甩甩小手真干凈。
漱口:
手拿小茶杯,
喝口清清水,
抬起頭,閉上嘴。
咕嚕咕嚕吐出來。
兒歌編好后,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兒歌。特別是在洗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孩子忘記了動作的先后順序。但只要在老師的點撥下,背一背兒歌,動作要領就掌握了,小手也洗的很干凈。
3、堅持正面教育,多表揚多鼓勵
陳鶴琴指出:“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學上指出:愉快的情緒能促使大腦皮層建立一個興奮灶,使學習保持最佳狀態(tài)。幼兒會對自己正確的行為獲得鼓勵而為之喜悅,從而使好的行為習慣繼續(xù)保持。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表揚與鼓勵常常是達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發(fā)現(xiàn)當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時,大聲斥責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這時你輕輕地說一聲:“我來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撿干凈。”然后再表揚幾個正在揀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會在頃刻間被揀的干干凈凈了。
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在班上設置了“寶寶學會了”專欄,用不同顏色的泡泡來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進步,如紅顏色表示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黃顏色表示能好好吃飯,綠顏色表示能安靜入睡。把小朋友的照片貼在一條條小魚里,每周評比一次。這樣,既記錄了幼兒的表現(xiàn),同時鼓勵了幼兒上進,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小朋友為了掙做好寶寶,得到泡泡,努力認真地遵守著各項常規(guī)。在家里同樣請家長最好不通過批評就達到教育的效果。過分的指責,會使孩子畏畏縮縮,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與其對一件件細小的事橫加指責,不如讓他幫忙做些家務,以激起其積極性,根據(jù)情況,把一些家務分配給孩子,孩子會因為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上進心,為使他們做得更好,父母要對日常家務安排好,并自己帶頭遵守,比如游戲時間,晚飯前做家務時間,看電視時間,睡覺時間,都井井有條地安排好,這就避免了一整天不停地訓斥孩子“看電視要看到什么時候”等等。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對他的成績給予肯定:“洗了這么一大堆碗,真是幫媽媽大忙了,謝謝!”對于孩子來說,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揚,會信心大增,無論做家務,還是其他方面,都會更積極地去努力。
例如;我班劉心澤小朋友的家長就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存在的問題,設立了評比表,具體內容為8個,早起早睡;有禮貌;獨立進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愛勞動;不挑食,不挑穿,愛護收拾玩具。每項文字邊上有圖示,便于家長與幼兒共同評價,日期為星期一~星期日,用標記表示幼兒的表現(xiàn)情況,好★中△差╳,在備注一欄里,寫寫今天孩子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講講有趣的事情,或根據(jù)幼兒自己的表現(xiàn),增添項目,家長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的情況在周五晚上總結,對在某些方面有明顯進步的進行表揚和一定的獎勵;許小斌小朋友的媽媽發(fā)現(xiàn)評比表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就通過家園信箱告訴我,由我再向其他家長介紹。
吳亦凡小朋友原來在家里不做事,依賴性強,有了評比表后,在家里變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媽媽在備注欄里記下這樣一段話:陳亦凡今天學會了揀米,既認真又耐心,揀出的米非常合格》。”
(二)反復訓練,形成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yǎng)”不難,養(yǎng)成就需要很大的堅持性,需要不斷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疲勞以至于忽視,從而使壞習慣卷土重來。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基本上還沒有很自覺的意識,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幫助。所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慣,關鍵在于“滲透”和“堅持”。教師要把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于孩子們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內容要具體化、生活化,可操作。為幼兒制訂一個生活日程表,從小就依照一定的時間進食、睡眠、活動,為以后的良好生活習慣打下基礎。對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一方面要進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較差,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并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從講練的內容看,必須與幼兒的生活實際密切結合。如進餐方面,飯前洗手,進餐時正確扶碗、握筷,不隨便講話、大笑,保持整潔,不剩飯菜;飯后放好筷碗,漱口、擦臉、洗手等。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在平時提醒、督促,還可以結合孩子喜歡的扮家家的游戲中練習、強化。睡眠方面可以包括,睡前刷牙、洗臉洗腳、按時上床,能獨立入睡以及脫下衣褲折疊整齊,放于固定位置等等?傊c幼兒生活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緊扣,具體明了,保證幼兒生活作息有規(guī)律,愛清潔、講衛(wèi)生,有序和高質量。最終,會培養(yǎng)出良好的習慣。
三、幼兒園要幫助家庭實施素質教育
常規(guī)培養(yǎng)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家長要和幼兒園的老師一齊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兒常規(guī)養(yǎng)成的關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幼兒園教育,同樣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往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想行為。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作為父母要懂得習慣是養(yǎng)成的,努力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家長的被動狀態(tài)。幼兒園要根據(jù)家長的需要,形成家庭、學園協(xié)商的,互補的,和諧的強大合力。要從傳統(tǒng)的舊觀念中把家長從被動為主動,從客體為主體,這一轉變過程并不容易,在研究中,我們深深感到要發(fā)揮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主體作用,在課改中也把家庭教育列入重點,提倡家園合作,共同促進。教師思想上的轉變,從而帶動家長的觀念更新,教師經常與家長共同討論幼兒的教育問題。有時家長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來詢問教師,我們的教師總能和家長一起分析,尋找對策,共同提高。為了讓家長擺脫那些不正確的,傳統(tǒng)的,習慣的教育方式,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家庭教育。因此我們組織家長開展了兩次深入淺出的專題講座。“如何讓你做個成功的父母”講座,則向家長宣傳科學的幼兒保健知識,幫助家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一系列的家庭講座使家長受益匪淺,在家庭教育中能更主動有效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什么樣的教育觀塑造出什么樣的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該出手時就出手”。長期以來在狹隘的教育思想觀念影響下,大家誤以為幼兒教育即幼兒園教育,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存在,陷入了幼兒教育的誤區(qū)。家長們基本上把智力開發(fā)、知識性傳授放在首位,對于良好生活習慣還不夠重視,沒有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全面發(fā)展的原則。許多家長往往只重視開發(fā)幼兒的智力,一廂情愿地造就“神童”和“天才”,期望子女出人頭地,以能做幾道算術題,能識幾個字,能念幾首兒歌,能跳幾支舞等作為衡量孩子唯一尺度,使家庭教育走入“誤區(qū)”,同時也說明了家長的家庭教育觀有誤,沒有清楚的認識到“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使子女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一個良好生活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成立了家長學校,的向家長系統(tǒng)講授科學育兒的知識,定期的開展講座活動,咨詢活動:側重咨詢的知識,或根據(jù)家長對教育子女的難題進行咨詢,確實地提高家長的育兒水平,密切聯(lián)系,共同教育好幼兒。有效地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二)家園合作,形成合力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習慣培養(yǎng)的課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是形成幼兒好習慣的老師。從孩子呱呱落地伊始,在父母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覺時,都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著習慣。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時機,及時果斷地提出要求,并堅持始終地讓幼兒去實踐。尤其當孩子入托或進入幼兒園后,應多與園方在對幼兒習慣培養(yǎng)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與幼兒園實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習慣。假如家庭與幼兒園的要求、做法不一樣,就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為此,我們通過以下形式,與家長溝通:
1、家長會:召開期始家長會,宣布孩子入園后的生活常規(guī)及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要求,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要求,并告訴家長在家應配合的地方。例如: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要求他們自己會拿勺、會穿鞋子、會獨立進餐,這些要求,請家長在家也應配合訓練,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家長開放日:教師在孩子入園期間,通過對孩子的一階段訓練,孩子已形成初步的常規(guī)時,請家長來園觀摩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活動,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老師對他的要求,讓家長在家可以遵循幼兒園的一日常規(guī)制度對孩子進行訓練,讓孩子快速習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3、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宣傳合理為幼兒穿著衣物的知識,并同個別家長聯(lián)系,讓他們注意自己孩子的著裝、多考慮一些孩子的生活細節(jié)問題,F(xiàn)在,有的家長為孩子購買衣服只憑自己的審美觀點,不考慮孩子身心的特點。不是衣服太緊,不透氣;就是衣服穿脫不方便,影響孩子的行動;有的衣服還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要么太妖艷,要么太老氣。孩子的穿戴應有孩子的特點,我們教師可利用家長園地和與家長個別交談的時間提醒家長做到這一點。讓家長也加入到培養(yǎng)良好的常規(guī)習慣的隊伍中來,真正做到家園同步。
。ㄈ├酶鞣N方法,幫助家長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困難
1、班里設立“小問號”信箱:教師要全面觀察班里的每位孩子的一言一行,做好觀察記錄,特別是一些不良習慣的孩子,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園的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不良習慣,在家要多注意這方面教育,教師可把記錄放在“小問號”信箱,家長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不良習慣放進“信箱”里,讓老師在園配合教育。
2、父母座談會:我園規(guī)定在每月一次的父母座談會,各班自行舉行,每次座談會內容都圍繞一個主題,如: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提出無理要求該怎么辦:等等。發(fā)動家長共同討論,讓家長們互相交流經驗,讓班里教育較好的家長代表介紹育兒經驗,或請家長可以發(fā)表文章,把文章發(fā)給家長互相學習、交流,充分利用家長的知識資源,來解決疑難問題。
3、《家園聯(lián)系冊》的利用:教師可把孩子在園的不良習慣寫在本子上,讓家長了解孩子在近階段在園的表現(xiàn),及時配合教育。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有時是在模仿中形成的,因此,可以在家園聯(lián)系冊中讓家長在爸爸媽媽的話中寫寫孩子在家近階段的表現(xiàn)。
4、家訪:家訪是家園共育的直達車,教師可以針對孩子近階段出現(xiàn)的不良習慣進行家訪,在家中了解孩子形成這種不良習慣的原因。例如:孩子在午睡時常扒著睡,教師可把這個事實告訴家長,讓家長在家也要觀察孩子的睡眠姿勢,向家長宣傳不良睡眠姿勢造成的不良后果,讓家長配合糾正,共同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各種各樣的習慣都是一種連鎖條件反射系統(tǒng)?梢婐B(yǎng)成良好習慣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還要長期堅持,不能間斷,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習慣逐步養(yǎng)成?傊,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我們有長久的耐性、堅實的態(tài)度、和藹的言語,還要有一顆愛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史慧中:《談幼兒園的素質教育》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張愛卿:《家庭學習指導》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國家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1999年10月出版
4、《教育科研論文選編》1998-2002福州幼師附屬幼兒園出版
5、《泉州鯉城區(qū)家教論文匯編》2001鯉城區(qū)家庭教育研究會出版
作者:史美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