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11-09 10:45:46
導讀: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仍然是綜合化,而且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綜合化較中小學更為突出,相應地,自主探索式學習方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也顯得更為重要!毒V要》將幼兒園課程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且“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
一、關于師幼互動概念的界定
師幼互動是指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與幼兒之間以師生接觸為基礎的雙向人際交流。其內涵可做如下分析:第一,師幼互動貫穿于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環(huán)節(jié)之中,游戲、學習活動以及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均應體現(xiàn)師幼互動。第二,師幼互動是建立在師生接觸基礎上的,師生接觸是師幼互動的直接表現(xiàn),沒有師生接觸,就不可能存在師幼互動。第三,師幼互動的實質是一種雙向的人際交流,體現(xiàn)為發(fā)起與反饋的關系,教師與幼兒無論哪一方先發(fā)起,對方都應有反饋,根據(jù)反饋信息,發(fā)起者再發(fā)起,反饋者再反饋,從而形成一種循環(huán)(如圖所示),這種循環(huán)是否良性取決于師幼互動的性質。
筆者認為,理想的師幼互動模式應表現(xiàn)為:教師主動發(fā)起與幼兒主動發(fā)起并重,集體、小組與個別互動相結合,積極互動、肯定性互動和平行性互動占主流。惟如此,才能在幼兒園建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二、師幼互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背景
。ㄒ唬┯行У膸熡谆邮秦瀼亍毒V要》精神的必然要求
《綱要》闡發(fā)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師幼互動就是這些全新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毒V要》的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提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rdquo;“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這些表述都體現(xiàn)了《綱要》對師幼互動的特別關注。
不僅如此,《綱要》還就如何創(chuàng)設師幼互動環(huán)境,提供師幼互動機會提出了明確要求。如語言領域提出:“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huán)境。”社會領域提出:“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并加以指導”;科學領域提出:“能用適當?shù)姆绞奖磉_、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
由此可見,師幼互動是幼兒園貫徹落實新《綱要》的必然要求。
(二)有效的師幼互動體現(xiàn)了一種科學的教育觀和兒童發(fā)展觀
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教育觀,還是西方近代的教育觀,在對教育的理解上都把重心放在了教師對兒童的單向作用上,忽略師生的相互影響。因此,現(xiàn)代教育觀強烈呼喚師幼互動。師幼互動必須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表現(xiàn)形態(tài),存在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表現(xiàn)在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因為只有在師幼互動中才談得上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與教育觀緊密聯(lián)系的是人們的兒童觀。古往今來,人們對兒童的看法和認識形形色色,不可勝數(shù),但歸結起來,曾經(jīng)對教育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兒童觀主要有三種,即遺傳決定論、環(huán)境決定論及復合論。這三種兒童觀雖然體現(xiàn)了逐漸進步的趨勢,但都無一例外地強調兒童的發(fā)展是受某種外在于兒童主觀控制的因果關系的制約,其結果必然導致教育與發(fā)展、教師與兒童的對立,導致教育實踐中兒童主體地位的缺失及對兒童興趣、需要和感受的漠視。因此,這三種兒童觀都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
在兒童觀的不斷演變中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兒童觀。其內涵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遺傳是兒童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環(huán)境起決定作用;兒童自身的主體活動是其發(fā)展的源泉;發(fā)展是兒童的權利。
現(xiàn)代兒童觀的內涵向我們昭示,兒童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在教育過程中不是一個被動接受影響的人,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積極參與的主體,他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興趣和需要,通過自主的探索,與教育者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實現(xiàn)自己發(fā)展的權利。因此,現(xiàn)代兒童觀對師幼互動提出了客觀要求,同時也為師幼互動的建構提供了思想基礎。
(三)有效的師幼互動呼喚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的狀況如何與前述的教育觀、兒童觀有極大的關系,不同的教育觀、兒童觀必然會衍生不同的師生關系。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師生關系受封建等級制度和“管、教、養(yǎng)”意識的影響,強調師道尊嚴,兒童對教師必須絕對服從,只能聽而不問、信而不疑。因此,在這種師生關系中不可能有師幼互動的空間。
在近代西方的教育思想中,師生關系問題的爭論實際上是圍繞教師與兒童的地位而展開,總的來說,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和學說:一種是“兒童中心論”,一種是“教師中心論”。無論是“兒童中心論”,還是“教師中心論”,都不能算一種正常的師生關系,都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
要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必須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而新型的師生關系也必須依賴有效的師幼互動。新型師生關系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
教師和兒童雖然角色不同,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兒童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也要向兒童學習,認真接受兒童提出的合理意見和要求,而這一切都必須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完成。那種專制型、依賴型、對立型、自由放任型的師生關系,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的,也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的。
2.尊師愛生。
愛生是尊師的基礎,尊師是愛生的結果。尊師與愛生密切聯(lián)系、相互促進。教師受到兒童尊敬,就會產(chǎn)生對教育工作的光榮感,從而更加熱愛兒童和教育事業(yè);而兒童得到老師的關懷,就會更加尊敬老師,努力學習老師傳授的知識,仿效老師的優(yōu)良品德和行為。這種你來我往的情感傳遞本身就是師幼互動的重要內容和表現(xiàn)。
3.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教師和兒童集體之間、和兒童個人之間,在心理上彼此協(xié)調一致,并相互接納。心理相容,教師的行動就會引起兒童集體和個人相應的行動,并得到兒童的肯定;反過來,兒童的行動就會引起教師深切的關注和恰當?shù)幕貞。顯然,心理相容所營造的這種融洽的氣氛,只有在有效的師幼互動中才有可能得以實現(xiàn)。
4.教學相長。
教育教學是教師與兒童的雙邊活動的過程,因而師生關系也必然是教師與兒童的雙邊關系,這種雙邊關系正好體現(xiàn)了師幼互動的實質——教師與幼兒之間雙向的人際交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兒童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兒童在教師的教育下得到發(fā)展,而教師根據(jù)來自兒童的反饋信息,調整教育計劃與措施,也就促進了自身的提高。
這樣,教師與兒童在互動中共同發(fā)展,共同提高。
以上分析表明,師幼互動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新型師生關系則是師幼互動的心理基礎。
(四)師幼互動要求新的課程模式和兒童學習方式
我國幼兒園傳統(tǒng)的課程模式(或類型)及其相應的學習方式日益暴露出其致命的局限和弊端,具體表現(xiàn)為:過分強調學科本位,分科過細過繁導致學科之間相互隔離、相互封閉,進而導致兒童學到的知識缺乏內在聯(lián)系,不能形成知識整體;過分強調知識的權威,強調教師和教科書的權威,忽視兒童自身的主動性和實際學習體驗,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使得知識成了強加給兒童的東西。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模式及相應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已成為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迫切任務。
在合理分科的基礎上尋求課程的綜合化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而與綜合課程相適應的兒童的學習方式將不再是接受學習,而是自主探索式學習。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各種概念、原理、結論不再是教師說明、解釋的結果,而是學生自己通過各種各樣的自主性探索活動而獲得的結論和答案,不再是學習的起點而成為學習的終點,不再是由教師傳遞給學生,不再是事先已經(jīng)規(guī)定和安排好了的內容,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自己尋找、證實和確認。毫無疑問,這樣的學習方式必須以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作支撐。對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換句話說,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仍然是綜合化,而且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課程的綜合化較中小學更為突出,相應地,自主探索式學習方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也顯得更為重要。《綱要》將幼兒園課程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且“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顯然,教師在具體設計、實施這五大領域的活動時,頭腦中必須具有“綜合”的觀念,“綜合”的思維,必須保證兒童自主探索式學習的機會和條件,而在此過程中,能否建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將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正因為如此,《綱要》對師幼互動也作了特別要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rdquo;
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師幼互動是課程模式及兒童學習方式變革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
來源:學前教育研究2004年Z1期
重慶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藝術學院 柳衛(wèi)東 左瑞勇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