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19 15:47:18
導語:究竟糖水從何時開始擴充種類,發(fā)展成如今的港式甜品?
誘人的港式甜品
談起港式甜品,你的腦子里是否飛速掠過了“糖水”一詞?身為生活在北方內陸的人民,我們對于香港甜食的印象,多半都是從歷史悠久的TVB電視劇里得來的。無論奸人善人,富豪還是老百姓,幾乎每部戲的場景里總離不開在晚飯過后或臨睡之前有那么一碗所謂“糖水”出現(xiàn)——此糖水非彼糖水,可不是在熱水里攪和點紅糖那么簡單,而是熬燉煮三招皆全,有糖汁也有干食,冬可暖心暖身,夏能涼神醒腦。如果說在風云驟起的黑道戲里,團團坐吃火鍋是談判必備之場景,那么家常里短的倫理劇中,全家到齊喝糖水則往往都是高潮迭起的前奏部分。
其實在傳統(tǒng)香港飲食里,基本上只有老一輩人才能詳細說清何謂“糖水”——開頭它們并沒有現(xiàn)在這樣五花八門,而只是單純以各種植物、水果為原料,加入天然細糖,通過文火慢調而成的糖水和燉品。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番薯糖水,女作家亦舒曾對這種港人的家鄉(xiāng)食物有過一番詳細描寫:“一般超級市場里買得到番薯,分紅肉與白肉,紅肉比白肉好吃,紅肉本身已經夠甜,切塊,水中加一塊冰糖,煮二十分鐘,已經可吃。香、糯、甜最適合吃,秋冬季下午,一覺睡醒,不管有沒有好夢,就可以大快朵頤。因為簡單省時容易做,又價廉物美,大可天天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愛熱鬧的香港人除了在家自制這種簡單美味,也喜歡呼朋引伴到附近大排檔里添上一碗。而在比較富貴的人家里,糖水內容則從番薯飛躍至銀耳木瓜或鮮奶燕窩,美味與滋補調理兼具。
究竟糖水從何時開始擴充種類,發(fā)展成如今的港式甜品?也許源頭就發(fā)自茶餐廳的普及。隨著香港衛(wèi)生條例愈發(fā)嚴苛,政府不再發(fā)放許可證給大排檔,這種戶外小食形式逐漸被轉移到室內,成為茶餐廳。它不僅保留了原有的街頭小食,還逐漸融入了西式下午茶特色,由此創(chuàng)造出中西合璧的港式滋味。最有趣的例子莫過于由粵語發(fā)音相同于pancake(薄煎餅)的“班戟”,創(chuàng)意來源自然是pancake,卻被香港人填入芒果香蕉作為內餡,重新定位,現(xiàn)在已然成為港式甜品店里必不可少的招牌甜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