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網(wǎng) 2009-07-19 18:10:18
5歲的綿綿聰明伶俐,和同齡的小伙伴比,學東西和自理能力都顯出優(yōu)勢,不怎么讓父母和老師操心。但最近綿綿有個不太好的苗頭——什么事情都得自己第一。比如下棋,只能贏不能輸。
她擲骰子的時候時常會耍點小花招:冷不丁地瞄上爸爸媽媽一眼,趁其不注意飛快地擺出一個“6”,以便自己一次走得最遠;要是碰巧擲了個“1”,立刻抓起骰子:“這個不算,重來一次!”
如果是玩跳棋,她非要先走三步,中間還得再多走兩次。如此“用心”的結果,是她十有八九歡呼自己得了第一,偶爾敗北,便大呼小叫著“不行”,生氣地一把將棋推倒不玩了,或者臉憋得通紅、滿臉淚水地纏住爸爸媽媽再玩一遍、兩遍、三遍……直到她贏了才心滿意足。在幼兒園,綿綿也聽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如果老師表揚了哪個小朋友的畫不錯、或是吃飯有進步,她絕對不服氣:“老師,我畫的小雞更好,吃飯也比他快!”
綿綿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即便是人家真的超過了自己,也要大喊大叫地口頭上占上風,經(jīng)常因此和小朋友鬧得不歡而散,類似的事情很讓爸爸媽媽頭疼。
爭強好勝與自我意識有關
孩子總想和身邊的人一爭高低、不甘落后,說明在幼小的心靈里已經(jīng)萌發(fā)了自我意識。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高不可攀和難以企及的概念,什么事情都愿意嘗試且底氣十足,以期利用各種機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張揚自己的獨立人格,在他人面前樹立起自己非常“能干”的形象。這些孩子通常自尊心極強,內(nèi)心又相當脆弱和敏感,喜歡聽好話、樂于拔尖,而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心里會非常難過,覺得自己實在沒用且很無助,所有的不高興立刻寫在臉上。如果是性子急,絕對要把自己的不滿發(fā)泄出來、一吐為快。因為,他們還不懂得顧及同伴和他人的內(nèi)心感受,只知道不假思索地表達自己的意愿。
爭強好勝的性格如同一把雙刃劍,兼容有利和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因素:它能促使孩子積極進取,力爭把事情做得完美;也能讓孩子缺乏寬容的胸懷,不會與人相處,也不容易找到合作伙伴,缺少朋友——父母家人可以處處容忍他、讓他一碼,小朋友和外人就沒有這個義務了,發(fā)展下去在集體中和社會上碰釘子是避免不了的。
對孩子的這一性格特點,父母要因勢利導,該鼓勵的鼓勵;對其弱項予以糾正,當然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說出來,讓他們心悅誠服,避免直奔主題的簡單做法讓孩子覺得沒有面子。
爭強好勝與教養(yǎng)方式有關
*溺愛嬌慣就惟我獨尊
不少孩子在家里被視為掌上明珠,絕對中心的地位保證了他們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應有盡有,說話做事也是百分百正確。太多的夸獎掩蓋了孩子身上的不足,即便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家人也因寶寶年齡小放寬“政策”,給予了無原則的寬容,他們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那里得到的永遠是“寶寶最好”的信息。長此以往,孩子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也就成了天經(jīng)地義,并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我是天下最好的,別人不能比我強。當同伴或家人在游戲中有一兩次超過了他,童年的單純注定了他的第一反應是難以接受,表現(xiàn)為耍賴或強詞奪理。
輸贏的意識是成人灌輸?shù)?/p>
有些孩子對輸贏原本并不怎么在意,但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在孩子面前強化這一概念。比如幾個孩子比賽跳繩,連著跳得最多的孩子得到了媽媽的獎勵,跳得最少的孩子被媽媽指責為不努力、不認真。如此一來,孩子會誤以為只有“第一名才是最好、最棒的表現(xiàn)”,在努力贏得“第一”的過程中,小小年紀就有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假如孩子能力較差或者生活在強手同伴中,多次努力后得不到第一,其自信心會因此受挫;如果孩子的能力較強,從未嘗過落于人后的滋味,也容易變得驕傲、自滿、看不起別人,而在某些事情上一旦自己有些失誤,被他人拔了頭籌,會表現(xiàn)出輸不起,并缺乏應變能力。
給爸爸媽媽的啟示: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比如綿綿畫畫漂亮,芊芊彈鋼琴好聽,而琿琿轉呼拉圈特別棒,如果他們?nèi)齻人比一比這三項誰最好,哪個人都不可能得三次第一,最好的辦法是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三個小朋友才會使自己好的方面更好、提升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在這里,媽媽要準確地評價自己的孩子,避免出于對自己寶貝的疼愛,對其能力、品德的評價隨意拔高。過分的贊賞會給孩子造成錯覺,誤認為自己永遠是最好的,而看不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差距。
尊重規(guī)則公平競爭
綿綿下棋時表現(xiàn)出的競爭顯然是不公平的。4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能理解爸爸媽媽的意圖,這時就要不失時機地給他們灌輸“規(guī)則”的概念,做事要守規(guī)則,與人交往要守規(guī)則,游戲也要守規(guī)則,在規(guī)則范圍內(nèi)給孩子絕對的自由,但機會是均等的,一旦觸及“紅線”就要予以制止。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贏得的第一才是真正的最好,靠耍賴和嘴硬得來的第一,終將不能被別人認可。而且,這種做法還會引起小朋友的反感,失去更多的友誼。
將心比心挑戰(zhàn)自我
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交更多的好朋友,比事事得第一更快樂。對于那些因自己偶爾沒能表現(xiàn)得出類拔萃而氣鼓鼓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妨教給他換位思考,將心比心,體會一下沒能得第一的小伙伴的感受。并告訴孩子,由于他采取了不合適的手段,或強詞奪理在表面上占了上風,致使同伴心里很不舒服,以后有可能不跟他好了;如果他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更多的小朋友,會有更多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那將是非常令人難過的。爸爸媽媽應向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意識,即努力比第一更重要。我們沒必要和別人爭第一,而是和自己的過去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值得祝賀。
面對孩子的拔尖,父母要做到的是心態(tài)平和,將自己的虛榮心減到最小,把“第一”和“最好”看得淡一些。與其關注孩子是否拔了頭籌,不如時刻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只要他盡力了,不管結果怎樣都應該給他由衷的贊美和鼓勵。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了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當面指責孩子往往沒有好的結果,而應具體幫助孩子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使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