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度教育社區(qū) 2009-07-17 10:35:17
每個孩子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反抗期”,每位家長都要面對這樣的時刻?吹竭@個話題深有感觸,就把之前的兩篇日記找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
2008年3月4日晴
這是很早以前的一件小事。現(xiàn)在回想或許正是眺媽使用了溝通的技巧,才很好地解決了眺眺第一個“獨立”時期和我們的“摩擦”。
記得那時,眺眺還不怎么會說話,可已經(jīng)會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次眺媽給眺眺洗完澡后,讓他幫忙把水里的瓶子拿起來,眺眺卻故意抱著瓶子不給,任憑眺媽怎么給他“戴高帽”都不行。后來眺媽說:“眺眺,先把黃色的瓶子給媽媽,還是先把紅色的瓶子給媽媽?”話音剛落,眺眺馬上把一個瓶子遞給眺媽。謝過之后,眺眺又把另一個也拿給眺媽。
小小的一個順序選擇卻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自尊心”,使原本“對立”的局面很快轉(zhuǎn)變?yōu)?ldquo;合作”的情形。這說明父母多掌握一些“技巧”,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個方法我們沿用至今,效果非常理想,這也是我補記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時,使用此法的關(guān)鍵是要設(shè)計好自己的問題,既能達到目的又能呵護嬰兒的“自尊心”。問題的答案不應(yīng)該在“做”與“不做”之間選擇,而是怎樣去“做”。
2008年11月9日晴
眺眺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不再是我們說什么他都照做,更多的時候他都會提出反對的意見,我們選擇堅持,他則采取賴皮的方式。幾經(jīng)較量,我們摸索出用“緩沖時間”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早上帶眺眺去淘氣堡玩,快到中午的時候,我們招呼眺眺回家吃飯。小子一口回絕:“不要!”我們說:“奶奶在家里飯都燒好了,怎么眺眺還不來呢?就著急了!”眺眺口氣也軟下來:“再玩一會兒哪!”“那再玩5分鐘,爸爸叫你的時候可不能賴皮哦!”為了彼此能守信,我們拉勾為證。5分鐘后,眺眺雖意猶未盡,可也是如約和淘氣堡再見回家。我們對眺眺守信用的表現(xiàn)大加贊賞。
晚上送眺眺去阿婆家,我們照例陪他玩到8點多,臨行告別時小子又盡力挽留:“再陪眺眺玩一會兒哪!”我們告訴他:“爸爸媽媽明天很早要上班,應(yīng)該回家休息了。”“那玩到10點鐘。”小子又變個法兒挽留。“那太晚了,這樣吧,那個長的針(分針)走到12,眺眺和爸爸媽媽再見好吧?”見我們讓步,小子也見好就收。
網(wǎng)友支招
偉大的外交家周總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談判是一種妥協(xié)的藝術(shù)。和孩子們相處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強壓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適度的讓步既照顧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緩和他的抵觸情緒,何樂而不為呢?對眺眺而言,還學(xué)會了看時間,真是“一塊石頭好幾只鳥”!哈哈!
——網(wǎng)友眺爸
我認(rèn)為,4歲的孩子本來就不大明白道理,以前聽話是因為出于本能的“愛”,為了讓大人高興,可以給他更多的關(guān)愛。當(dāng)他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這個時候大人還用以前命令式的語氣要求他,他自然也會用強硬的態(tài)度來回應(yīng)。有時候孩子并不是真的不要,只是表明他想擁有自我。
關(guān)于小西畫畫只畫5分鐘這件事,我認(rèn)為4歲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不長,當(dāng)他對這件事沒興趣時,就會轉(zhuǎn)移注意力。這個時候家長要弄清楚,孩子是遇到困難了,還是真的有了新想法。我們可以嘗試著要求孩子完成某一個圖形,或是完成某一個輪廓,下次再填色,并對孩子的堅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甚至是獎勵——他已經(jīng)很努力了。
對于看電視,是可以先約定好的,時間快到時可以提醒他:還有幾分鐘就該關(guān)電視了。如果違反約定,可以減少第二天看電視時間,幾次違約,可以取消看電視一次;如果做到了,可以給予獎勵,并經(jīng)常強化孩子的這個優(yōu)點:說話算數(shù)。
孩子敢于說“不”,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孩子成長了。家長要做的是:改變以前的溝通模式,尊重、理解、接納、適應(yīng)孩子的變化,讓孩子學(xué)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學(xué)會為自己的言行負(fù)責(zé)。而不是什么都由家長說了算,自己沒主見,從而無法真正成長,直面人生。
——網(wǎng)友宇蕾媽
我覺得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是個不錯的辦法,還有就是跟孩子一起親子閱讀,書上有很多正面的反面的形象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像昨天他突然拍打我,很疼。我就拿《我好生氣》這本書和他一起看,告訴他:“你這樣突然拍媽媽,媽媽好生氣的。”他就表示以后不這樣了。有時候孩子不吃飯,我就說:“你看,小波(天線寶寶里的人物)不喜歡吃飯,所以個子最矮;丁丁(兒子最喜歡的角色)吃飯吃得又快又多,所以個子就最高,多好呀!”兒子就乖乖吃飯了。
——網(wǎng)友酒窩陽少爺
以前兒子也很喜歡說“不”,動不動就是“不好”、“不行”、“我不會”。這固然跟孩子的依賴性與叛逆期有關(guān),但仔細(xì)檢討一下自己平時的言語,發(fā)現(xiàn)也帶了很多的“不”字。比如,兒子說要買玩具,我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不行”;兒子要玩手機游戲,我們的第一句回答就是“不可以”……大人的這一舉止在《大衛(wèi),不可以》這本書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所以,我認(rèn)為孩子的叛逆與我們對他果斷的毫無商量的拒絕有一定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盡量糾正自己的表達,努力讓自己的言語中避開“不”字。
當(dāng)他提出買玩具時,不再一棒子用“不”字打死,而是先聽完他的購買理由,再向他說明我們不買的原因。幾次討論交流后,基本上他都能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想法。通過這種正面引導(dǎo),發(fā)現(xiàn)兒子的確進步不少,至少從他口中蹦出的“不”字已明顯減少了。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都是講道理的,只要我們給他充分表達、充分交流、充分理解的機會,相信孩子也會給我們投桃報李。
——網(wǎng)友lkl2003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xué)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