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華門幼兒園 2009-07-09 16:24:58
每個家庭都有這種餐桌上的戲劇演出。但如果家長在孩子吃飯方面花太大力氣的話,往往會事與愿違。每天在吃飯方面吹毛求疵,總是想給孩子做一些加餐,想用種種方法哄著孩子吃飯的家長會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最后弄得父母和孩子都失去了吃飯的心情。
這種餐桌上哄孩子吃飯的方法在開始時都是完全無害的:孩子把頭扭到一邊,用身體語言告訴家長“我飽了”,然后父母將盛滿飯的小勺子模擬成裝滿載貨物的小飛機,在這種游戲中孩子不知不覺地多吃上幾勺,有時小玩具也會成為父母哄孩子吃飯的小道具。一旦開始這樣的餐桌表演,父母可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他們不在吃飯時耍上幾個小把戲的話,孩子就不肯喝湯。
家長(通常是母親)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因此他們會在餐前餐后不時地讓孩子吃一些水果或者面包。對于孩子來說,吃飯很快就不只是一種滿足食欲感的行為,而成為了一種義務,他們需要借此討取父母的歡心。這種持續(xù)不斷的加餐也會讓孩子喪失饑飽的感覺,所以固定的進餐時間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
真正關心自己孩子營養(yǎng)狀況的父母,應該聽取醫(yī)生的建議,因為醫(yī)生會對孩子的發(fā)育狀況做出判斷。他會根據(jù)營養(yǎng)學來告訴家長孩子在身高和體重方面是否正常?同時家長還可以了解到如何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擬定相應的食譜。
孩子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高大強壯。大自然賦予了他們饑飽感,孩子剛開始吃奶時這種自然機制就開始運行了起來。母乳中包含了嬰兒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而嬰兒也會對饑飽做出本能反應。他們飽了的話,就會主動停止吃奶,母親不需要控制喂奶量。舒適的襁褓,活潑的孩子,這給家長們提供了信號:我的孩子得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似乎喪失了這種自然的調(diào)節(jié)機制。為什么一些孩子看到勺子里的粥就會皺著眉頭、固執(zhí)地緊閉雙唇?為什么3、4歲的孩子只有用甜點作為獎勵才答應去吃幾口肉?為什么很多5、6歲的小孩會生氣地推開盤子抗議說:“我不吃那些菜!”?引人注意的是,只有當家長能夠控制自己孩子吃多少東西的時候,這種問題才會出現(xiàn)。
孩子斷奶改喝粥之后,很多家長會感到無法判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飽了。行為療法專家阿奈特?喀斯特采恩指出,正是家長這種對孩子吃得“太多”、“太少”、“太單一”的憂慮,使飯桌成了“煩桌”。在這位專家看來,那些強迫孩子多吃或者少吃的父母,做的都有些過分。被強迫吃飯的孩子會拼命反抗,而被迫少吃飯的孩子則會感到受了虐待反而更加想吃。想在孩子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等各方面都完全做主的家長,盡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卻往往收效甚微,因為孩子并不適合用死板的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已。“這樣很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阿奈特?喀斯特采恩認為。
在《吃飯的游戲規(guī)則》中,這位專家談到她在2至5歲兒童中所做的一個研究結(jié)論:孩子在一天內(nèi)應吃三頓正餐和三次加餐,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多種多樣并且營養(yǎng)平衡的選擇,有時候可以給孩子吃一些甜點。這里特別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食物應該足量,由孩子來決定吃多少。這樣孩子會恰當吃他們所需要的量,既不多也不少。當然對于每頓飯來說可能并不一樣,孩子有時候吃得多,有時候吃得少。但每天他們總體攝入的食物是平衡的,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需要補充的是:孩子在吃飯方面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圍上圍嘴后會很興奮,而有的則不甘心坐下來安安靜靜地吃飯。孩子們在吃飯的時候需要寬松的氣氛。在輕松和諧氣氛中進餐的孩子,容易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長期被強迫吃東西的孩子會失去自然賦予的饑餓感。我們也會想起小時候被迫去吃掉盤子中自己所不喜歡的菠菜或者其他菜肴的痛苦,會想起小時候吃飽后仍會被一再逼迫吃飯時的厭惡。
阿奈特?喀斯特采恩希望能與家長分享自己作為3個孩子的母親和專業(yè)行為治療師的經(jīng)驗,“正確吃飯規(guī)則”是《吃飯的游戲規(guī)則》這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家長決定什么時候給孩子吃、吃什么以及怎樣吃,孩子決定吃不吃、吃多少。
吃什么:家長根據(jù)自己在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確定并選擇要吃什么。
何時吃:家長規(guī)定吃飯時間以及次數(shù)。
如何吃:家長規(guī)定吃飯時的行為規(guī)則并身體力行。如果孩子太小不能自己吃飯,家長要適當?shù)亟o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幫助應該適度。家長應該努力塑造一種舒服的進餐氛圍,給孩子樹立榜樣,愉快地享受食物。
需要補充的是,用點心作為獎勵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孩子為了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被迫吃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專家的建議是,孩子如果不喜歡吃某種蔬菜,家長也不應該讓他們吃點心吃到飽,而應該按照計劃允許孩子適量吃一些點心。但如果飯后甜點是水果的話,孩子則可以多吃一些。甜點并不是每天必備的,孩子也不應該吃太多甜食。
如果家長不再用哄騙的方法勸孩子吃飯而是以身作則的話,這些簡單的方法會起到魔術般的效果。無論孩子吃得多還是吃得少都一樣。家長也不用為了讓孩子多吃或者少吃一點絞盡腦汁,吃飯再也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種享受。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吃飯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快樂。家長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再只吃面條而把肉剩在盤子里了。漸漸地,孩子自己也會養(yǎng)成平衡飲食的習慣。在沒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健康的食欲很快就會恢復。孩子們也會明白如何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控制飲食,同時開始嘗試吃一些新鮮的、健康的食品。
觀點來源:阿耐特?喀斯特采恩,哈穆特?摩根羅特:《每個孩子都能正確吃飯》,奧博斯特林克出版社,拉廷恩1999。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