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師大幼兒園 作者:田瑞清 2009-07-08 17:24:25
案例“豐收的蘋果”和“秋天的爬墻虎”簡評
秋季主題是幼兒園各個年齡班每年都要進行的教育活動,然而,秋季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對于幼小的兒童,如何從他們身邊的事物入手開展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真正做到我們課程所提倡的教育“生活化”,是老師們一直在探索的一個問題。“豐收的蘋果”和“秋天的爬墻虎”在主題的選擇上突出反映了教育生活化的特點。
蘋果,對于生活在北京的孩子,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他們經(jīng)常能夠吃到,而且就如孩子們所說,各種做法的蘋果(蘋果派蘋果汁蘋果沙拉)他們都吃過。但是,采摘蘋果卻讓城里的孩子感到新鮮,自己親手用蘋果做好吃的,對這些三歲多的孩子來說更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因而當老師提出自己動手做好吃的時,孩子們都很興奮。“豐收的蘋果”主題活動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老師抓住了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從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入手,開展了寓吃、玩、做、學于一體的活動。比如,制作食品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勞動,孩子們卻像玩一樣邊做邊吃,樂在其中;孩子們穿上小圍裙請他人品嘗食品的情景,就如同是活動區(qū)中的社會性游戲一般。
爬滿幼兒園院墻的爬墻虎,是孩子們生活環(huán)境中幾乎天天都能看見,卻又并不十分了解的一種植物,老師意識到這正是孩子們認識秋季特征、進行科學探索活動的一個很好切入點。而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之所以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并且一步步探究下去,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在于,它是孩子們生活中的事物,沒有脫離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
選擇蘋果和爬墻虎只是確定了活動的主題,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老師們預先有一個基本的輪廓,這是教師根據(jù)本年齡段幼兒的發(fā)展目標和秋季教育所確定的,體現(xiàn)了教育的計劃性。在“豐收的蘋果”中,自己動手做各種蘋果食品并送給幼兒園其他小朋友,是計劃中的內(nèi)容,而請家長品嘗則是在活動中由幼兒想給爸爸媽媽吃引發(fā)的。再比如第二部分“蘋果除了可以吃還可以做什么”中做蘋果娃娃是計劃的內(nèi)容,而捏“蘋果一家人”和“蘋果樹的故事”是在幼兒興趣的基礎上生成的。中班“秋天的爬墻虎”主題活動中,關于植物葉子顏色在秋天的變化和是否落葉,是教師事先計劃中的目標和內(nèi)容,關于“爬墻虎卷須是否落掉”則完全是由幼兒的問題引發(fā)的,當時老師都很驚喜,因為活動之前老師沒有想到這個內(nèi)容。此外,詩歌仿編和樹葉粘貼畫的活動,也是來自于幼兒對爬墻虎葉子的關注和喜愛。所以說,這兩個案例在活動的計劃性與生成性上實現(xiàn)了自然、有機的結合。
再次,是關于科學探索活動與其他領域活動的有機結合問題。以前,我們曾擔心:科學教育主張培養(yǎng)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會不會阻礙幼兒自由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對此,“秋天的爬墻虎”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主題的前三個內(nèi)容都是遵循著科學教育的規(guī)律和精神開展的,即引導幼兒在猜想、驗證、記錄、交流表達的過程中獲得對爬墻虎在秋天變化的認識,培養(yǎng)幼兒尊重科學事實的態(tài)度,比如要知道爬墻虎的卷須會不會落,我們需要看一看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而主題的最后一部分內(nèi)容則是有關語言和藝術的,我們看到,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把小樹葉比喻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想象著各種小動物與小樹葉一起游戲,很好地發(fā)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沒有因為“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影響孩子們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相反,正是科學探索活動中的觀察、記錄、表達等學習過程為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豐收的蘋果”主題活動中,雖然沒有明顯地看到科學猜想、驗證、紀錄等過程,但是,孩子們不僅親眼看到、親身體驗了榨蘋果汁、烤蘋果餅等食品的過程,而且學會使用刀具、學會切丁,對于年幼的孩子,這就是生活中的科學,就是他們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和方式。同樣地,第二部分的手工制作和繪畫故事等活動,是在前面活動中充分的感知和情感調(diào)動基礎上實現(xiàn)的,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關于“蘋果一佳人”的描述同樣反映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活躍的思維。
最后,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老師相信孩子,給孩子學習的機會和條件。比如“豐收的蘋果”中使用刀具之前,老師也擔心安全問題,但老師還是在做好示范和個別指導的情況下給了孩子們嘗試的機會。事實證明,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不但學會了使用刀具,而且他們懂得并能夠保護自己。再比如,孩子們當小服務員請家長品嘗食品時的表現(xiàn),超出了我們成人的想象。在利用蘋果的制作活動中,從“蘋果娃娃”“蘋果貓”到“蘋果一家人”,孩子們的想象、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故事書的出現(xiàn)則更讓老師驚喜,孩子們太能干了!“秋天的爬墻虎”中,徐老師很注重給予幼兒表達的機會,對于孩子們的話語,老師愿意多問一問“為什么”,因為老師相信孩子們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我們看到,孩子們不僅對于爬墻虎的猜想非;钴S,而且是“有理有據(jù)”。這一切都是由于老師給了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和空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