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5 22:12:21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會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如:小班幼兒會自己大小便,大小便后會自己洗手,睡覺前會把自己脫下的衣服折疊整齊,自己動手吃飯等。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下愛勞動的種子,并使孩子富有進取精神,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和個性品質(zhì)。今天的幼兒將要走父輩們沒有走過的路,將會遇到許多父輩們未曾遇到過的困難和風險,需要應付各種挑戰(zhàn),依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未來的生活。如果家長不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將來他們就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學前期是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的關(guān)鍵期。家長也要抓住這個時期有利的教育因素,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ㄒ唬⑹购⒆酉雱邮、愿意動手、會動手
1、尊重并培養(yǎng)孩子自我服務、熱愛勞動的意識。
不知家長有沒注意到,孩子3歲以后已有了獨立意識萌芽,他們什么都要來個“我自己”。隨年齡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獨立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洗碗、上街買東西,對于孩子正在萌發(fā)的獨立意識,我們一定要予以重視、支持和鼓勵。讓孩子樹立“我會”、“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這種自我感覺很重要,因為它是孩子得以發(fā)展的動力。
2、采用多種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學習各項生活、勞動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讓孩子當老師,教爸爸、媽媽穿衣穿鞋等,鞏固所學的技能。
。2)通過講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guī)蛬寢屪鍪虑?rdquo;,與孩子一起唱“勞動最光榮”,念詩歌“別說我小”以及觀看有關(guān)的電視節(jié)目等,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自己做,激發(fā)孩子參與做的欲望。
(3)運用游戲法,激發(fā)孩子興趣。如運用“我是阿姨來喂飯”、“我?guī)屯尥薮┬乱?rdquo;等游戲來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孩子們在這些游戲中,會學到一些吃飯、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幫助孩子遷移到他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種方法,符合幼兒心理特點,自然親切,生動活潑,收效較明顯。
。4)通過和爸爸媽媽比賽,以競爭形式讓孩子知道只有天天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比賽才能獲勝。開始時,家長可有意放慢速度,讓孩子有成功感,當孩子掌握正確方法后,家長可提高要求。
3、做好“記錄”,評價孩子在家情況。
家長可設計“小能手在家情況記錄表”,記錄幼兒在家獨立生活及勞動的情況。如完全獨立完成的項目打“√”;有時獨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幫助完成的打“×”;自己不能完成的則留空白,對此情況家長不應放棄,應鼓勵孩子盡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夠自己完成。家長也可將孩子每天應該做的事情用圖畫出來,請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況用符號標出來。通過表格的記錄和有針對性的評價來督促幼兒在家學習獨立生活、勞動的技能。
。ǘ┡囵B(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作為家長,要孩子堅持獨立、不怕困難,家長應“心硬”些。其實每個孩子剛開始學自理都會感到困難、力不從心,但要做個好孩子的愿望在鼓勵著他們,他們會不斷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直至成功,這就有助于鍛煉幼兒的意志,增強幼兒克服困難的信心,幼兒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及成功的來之不易。可見,學會自理和勞動可讓幼兒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增強責任感,促進其獨立性的初步形成。
。ㄈ楹⒆犹峁╁憻挼臋C會和條件。
孩子勞動的機會時時處處都有,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有計劃地安排幼兒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活動和勞動。在日常生活中諸如吃飯、穿衣、游戲、睡覺等環(huán)節(jié),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只要沒有危險都應讓他們?nèi)嵺`,同時應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利用的機會,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指出: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應當同時體現(xiàn)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guān)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fā)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ㄋ模┮怨膭顬橹鳎粩嗵岣咭。
孩子剛開始勞動時,往往做得很慢,有時甚至“闖禍”,家長不要因此就不讓孩子動手,而要給孩子示范正確的動作,耐心教他們怎樣做,鼓勵孩子堅持勞動,養(yǎng)成習慣。有這么兩位母親都很疼愛孩子,可兩人觀點不同,做法有別,其結(jié)果也就各異。面對孩子自己動手疊的并不整齊的被子,甲母親氣沖沖地沖孩子喊:“我說你不會,你偏要逞能,躲開!讓我重新給你疊。”這個孩子由這之后再不愿嘗試著自己做事情了。乙母親卻欣喜地贊賞孩子:“喲!今天你自己疊被子了,真能干。來,讓媽媽瞧瞧!嗯,不錯,如果這個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這個孩子受到鼓勵,不僅把被子疊得越來越整齊,而且獨立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也越來越強了。由此可見,大人對孩子的動手應多采取積極鼓勵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體驗到獨立完成一件事后所獲得的快樂,從而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ㄎ澹┱_看待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家長應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提出相應的要求。如2~3歲的孩子,讓他用勺自己吃飯,初步學會穿脫衣服、開合拉鏈,自己拿放玩具等;3~4歲的孩子可讓他們自己穿脫衣服、系鞋帶、洗手、疊被褥、洗手絹、自己整理圖書玩具等;5~6歲的孩子除了自理勞動外,還可讓他們幫助家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讓孩子飯前擺放餐具、飯后幫助收拾飯桌,還可以要求他們掃地、擦桌子、澆花、飼養(yǎng)小動物等等。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盡早地學會去做,并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但家長也應看到自己孩子的實際能力。每個孩子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節(jié)奏,有著各自特有的成長速度及規(guī)律,重要的是,讓孩子依照自己的規(guī)律順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幫助以外,還應仔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過高過嚴,孩子自然會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點一點變化,一點一點長大的,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才能有效施教。
(六)一貫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爺爺奶奶的溺愛,不少孩子在園能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可回到家里卻什么都不干,擺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態(tài)。所以無論是家庭還是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統(tǒng)一思想認識,講究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還要有一貫性,良好的習慣需要長期保持,家長不能有時因工作疲勞或趕時間,就對孩子說:“今天就讓我來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說吧。”等等,這樣做的后果只會使孩子為他以后不認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經(jīng)提出,就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