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wǎng)絡 2009-07-05 22:06:05
材料是幼兒活動所用的各種物品的總稱。它是幼兒進行各類活動的物質支柱,是幼兒學習的重要資源。根據(jù)皮亞杰理論,幼兒處于直覺行動和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直接的感知與事物的具體形象是他們思維的重要支柱,是幼兒形成自己的經驗結構和智慧的重要方式。幼兒通過對材料的使用、擺弄、操作,其感官不斷受到移動、觸摸、聆聽、觀察等的刺激,從而推動思考、想象、探索、創(chuàng)造的發(fā)展。
本學期我們通過合理組織角色材料,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潛在價值,促使小班幼兒在對材料的利用和加工中,展開與材料的對話,從中獲得社會經驗,產生社會意識為研究目標。在研究活動中,我們獲得了以下一些經驗:
一.幼兒在操作材料中,角色行為不斷產生
《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和二期課改指出:兒童是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生成并開展活動,教師應善于利用人、物、時空等各種要素,綜合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效應,促使幼兒開展自主活動,自主選擇各種材料、器具和多種形式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造。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投放了許多與幼兒生活經驗相關的材料。幼兒看到他們的爸爸媽媽平時經常使用的東西,現(xiàn)在可以讓他們大膽地玩,他們馬上開始學起了自己的爸爸和媽媽?吹角胁说,他們就會找一些蔬菜、水果來切一切;看到娃娃他們馬上會像大人一樣,抱抱孩子;看到拖把、掃帚、簸箕,他們會像爺爺、奶奶那樣把娃娃家清理一遍……
在對材料的操作活動中,孩子們的角色動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逼真,也越來越不滿足于對現(xiàn)有材料的操作,于是,孩子們想到了“替代”。“媽媽”做飯,沒有米了,他們會用花片來替代;“爸爸”想開車,沒有方向盤,他們用彎彎繞積木自己搭一個,開走了小汽車;“醫(yī)院”沒了聽診器,“醫(yī)生”用小圓盒自己粘貼了一個給“病人”看病……在活動中,材料不斷的引發(fā)幼兒去想象,不斷的出現(xiàn)新的游戲行為。
二.幼兒在操作材料中,角色情境逐步豐富
角色情境是指活動中情境的設置要有暗示作用,使幼兒能夠獲得判斷活動情境中蘊含的要求,可以獨立地選擇活動情境開展活動。其中教師作為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造者,要善于把材料推到顯性地位,自己則退到隱性地位,使孩子在與材料的“對話”中獲得啟示,增長角色交往能力,社會意識初步萌芽。
如:在娃娃家里,孩子們把娃娃的小床和衣櫥放得很近,他們說,娃娃換衣服可以方便一點,娃娃不怕冷了!他們還把做飯的鍋碗和水池放在一起,他們認為這樣洗東西很方便的。當然,有的情境有一些問題,如:他們在小床邊上放一個水盆,他們感到:娃娃洗澡、洗臉可以方便一點……不管這些內容是否合理,都反映了幼兒真實的內心感受,同時也表達出,幼兒對于身邊社會生活的理解,這些內容都是幼兒真實的反映。
在幼兒自發(fā)的游戲情境中,幼兒還生成了許多新的內容。如:施開文在游戲中看到“媽媽”在切菜,就說:“不好了!切到手了!快去醫(yī)院呀!”于是,我們的游戲中就生成了新的內容——醫(yī)院。孩子們還在游戲中,要求開設了:超市、菜場、游樂場、出租車等新的情境內容。
三.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社會意識開始萌芽
幼兒在操作活動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社會生活意識。如:他們在開出租車時,會注意看“警察”手里的紅綠燈,知道紅燈停,綠燈開的規(guī)則。因此,有事為了一個孩子亂穿“馬路”,而引來許多孩子對他的批評。在菜場里買菜時,有的孩子拿了就走,沒有付錢,別的孩子看到了會提醒他。游戲中的社會意識正在不斷的表現(xiàn)。
當然,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也會表現(xiàn)出一些社會內容。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椅子放在路中間,他會把椅子拿走;有的孩子看到別人把用過的餐巾紙丟在地上,會馬上撿起來并批評亂扔東西的孩子……通過對游戲材料的操作,孩子們正在不斷的理解成人的世界,通過自己與同伴之間的游戲活動,他們正在逐步認識社會生活。
在角色游戲材料的投放中,我們對于幼兒社會意識逐步形成有了初步的認識,從而也感到:材料作為幼兒的“活教科書”,它的教育意義遠勝過教師的說教和課本的宣傳。它通過孩子自身的體驗,來理解社會生活,這是二期課改需要我們教師真正領會的內容。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