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1:53:05
提問:1.玲玲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2.玲玲這時心里感到高興不高興?為什么?
3.如果你像玲玲那樣借了芳芳的筆,當芳芳要時不歸還,你會覺得高興不高興?為什么?
4.你覺得芳芳這時高興不高興?為什么?
5.你剛才說玲玲不對,那她怎么做才是對的?為什么?
6.如果芳芳不用,還要回彩筆。玲玲這么做對不對?為什么?
3.1道德認知部分
對于問題1,幾乎所有被試在所有故事里都回答損人者做的“不對”。在表1變化情境中(問題6)判斷損人行為“對”和“不對”的頻次中,我們可以看見,雖然問題6加入了情境因素干擾,但4歲的被試在大多數情況下已能判斷損人者做的“不對”。
3.2道德判斷理由部分
在表24歲、5歲、6歲幼兒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各類理由的百分比中,比例最高的四項依次為(1)道德規(guī)范.(2)所有權.(3)權威的態(tài)度和懲罰.(4)對他人利益的考慮。
3.3情緒判斷部分
表3對于(問題3)被試判斷損人者產生負情緒百分比表中可見:回答“不高興”的隨著年齡的增高頻率逐漸升高,回答“高興”的逐漸降低。但仍有少數被試組均回答“高興”的比例顯著高于回答“不高興”的。并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了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脫節(jié)的現象。但是幼兒對此行為的解釋分別為權威的態(tài)度和懲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等。
4討論
4.1幼兒道德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其掌握道德知識及一般能力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幼兒道德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其掌握道德知識水平有關。本實驗顯示最年幼的被試(4歲)已能判斷損人行為是“不對”的。并且在損害程度大小等情境干擾下,仍能判斷損人行為“不對”占89%。表明了幼兒道德認識的水平,這與他們已獲得越來越豐富的道德知識有關。從表24歲、5歲、6歲幼兒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各類理由的百分比中可以看出,幼兒不僅懂得必須遵守享用財務有關的道德規(guī)范,根據其回答的理由也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懂得必須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各類人際關系和基本的道德標準;卮鹄碛芍杏“團結友愛”“拿別人的東西要和別人商量”等。但是由于幼兒的一般認知能力尚處于較低水平,其道德知識仍是直觀的、形象的、其個體內部各種道德知識的發(fā)展不平衡。在幼兒道德判斷理由中,仍有少數幼兒做出了不確切不恰當的規(guī)范判斷。
4.2道德情感的發(fā)展與道德認知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感是個體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標準,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論和意圖是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道德感是建立在道德知識、信念基礎上的,幼兒對損人行為做出的負情緒評定可以作為幼兒道德感發(fā)展的一個指標。本實驗中,6歲被試已有94%的人在四種不同故事情境中一致的做出自己將“不高興”的判斷,并且在判斷自己感到“不高興”的理由(表2)中,道德規(guī)范和作為道德規(guī)范基礎的所有權兩項占優(yōu)勢地位。表明了他們已能把做出損人行為后的情緒反映與相應道德規(guī)范聯(lián)系起來,顯示了道德認知的發(fā)展對道德情感發(fā)展的制約作用。本研究中,幼兒對故事中損人者的情緒判斷仍表現出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相脫節(jié)的現象,在教學實踐中出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脫節(jié)的現象,但幼兒對此行為的解釋分別為權威的態(tài)度和懲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等。在表3對于(問題3)被試判斷損人者產生負情緒百分比表中,少數被試對故事中假設自己作為損人者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映的判斷情況中回答“高興”的占了29%。主人公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當然會“高興”。但是他們對這些行為表示無所謂的態(tài)度。雖然幼兒這些行為是無意圖的,無意識的,但是幼兒會在這些錯誤的基礎上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應給予重視。
4.3道德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幼兒道德發(fā)展實質上就是幼兒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幼兒道德社會化主要是通過家庭、幼兒園、同伴和大眾傳播媒介實現的。因此它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深刻影響和制約。在本研究中發(fā)現,6歲組的幼兒對自己假設的損人行為感到不快,萌發(fā)了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需要。并在表24歲、5歲、6歲幼兒道德判斷所依據的各類理由的百分比表中,道德規(guī)范居首位,可見我國重視道德教育的程度。在我國,家長和教師是非常注重用強化手段來規(guī)范孩子們的行為的。“好孩子”會得到承認的稱贊。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方針的重點。但研究中發(fā)現在表3對(問題3)被試判斷損人者產生負情緒的百分比表中,幼兒對故事中損人者的情緒判斷仍表現出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相脫節(jié)。并在教學實踐中有發(fā)現有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脫節(jié)的現象,但幼兒對此行為的解釋分別為權威的態(tài)度和懲罰、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等。,少數被試對故事中假設自己作為損人者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映的判斷情況中回答“高興”的占了29%。所以道德教育應繼續(xù)加大力度的實施下去。
4.4幼兒不良行為的矯正措施
本研究中,雖然幼兒對損人行為表現出無意圖無意識的狀態(tài),如對“偷拿別人玩具”的回答是“因為我沒有”諸如此類的理由,有些理由是籠統(tǒng)的規(guī)范和不確切不恰當的規(guī)范。但是如果不及時矯正,幼兒會在這些無意識的錯誤基礎上形成不良行為。
4.4.1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是幼兒接受教育的心理基礎。幼兒的情緒變化大是幼兒心理特點之一,教師只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友愛、溫暖、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才能使幼兒活潑、愉快、健康的生活,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活動,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4.4.2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重視家庭教育。
孩子生活在穩(wěn)定和諧的環(huán)境里,從小他們就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有積極健康的促進作用。同時應提高家長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素質。家長與幼兒之間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戀,家長是幼兒模仿、認同的主要對象。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影響幼兒的人生觀、價值觀。家長還應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多了解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知識,多學習一些教育幼兒的本領,不應因他們的年紀小就不給予重視。
4.4.3榜樣示范、表揚鼓勵,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女神,是一切美麗的象征。所以教師對工作的熱情、態(tài)度、精神風貌、言談舉止、衣著打扮無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由于幼兒的道德判斷還處于他律階段,具有喜歡模仿和情緒不穩(wěn)定等特點。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幼兒做良好的榜樣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榜樣示范的方法在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中注意品德教育的隨機性,來讓幼兒模仿好人、好事,以達到糾正過錯行為的目的。比如:當看見有小朋友遇到困難時,老師可以說:“小朋友,你們知道雷鋒叔叔遇到有人遭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嗎?誰想做助人為樂的好孩子?”同樣因為這個原因,表揚鼓勵也是對幼兒進步或優(yōu)點的評價,是激發(fā)幼兒上進心、自尊心,增強道德認知水平,改正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如果對幼兒經常采取表揚鼓勵,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其自尊心、進取心,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其道德認知,對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4.4.4家密切配合,注意道德教育的一致性,提高教育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