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1:19:44
根據表1顯示出幼兒利他行為類型的特點如下:
1、助人行為在小中、大班的發(fā)生比例都較高,分別占15.6%,31.2%,40.3%,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我認為這是因為助人行為與幼兒自身利益無明顯沖突,反而能使幼兒獲得自身能力的肯定,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因而幼兒樂意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正如此,使得幼兒有時為了表現而不考慮對方的真正需要,最終導致爭執(zhí)事件的發(fā)生。這樣的現象在小班較多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逐步學會克制自己的表現欲望考慮被幫助者的真正需要。
2、謙讓行為在所有利他行為中占了較大的比例,比例分別為22.2%,28.1%,34.1%。隨年齡增長略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大。
觀察中發(fā)現,隨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謙讓水平發(fā)展到較高階段,中大班幼兒的謙讓出現了協(xié)商。我認為這與中班幼兒已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在一次觀察中,兩人為誰先看一本《奧特曼》的書而爭執(zhí)起來,陳昊天說“我先看,是我先拿到的。”章一凡說“這本書是我的,我要先看!”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大家聽到爭吵聲圍了過來,有的說“別吵啦!你們可以一起看嘛!”有的說“石頭、剪子、布,贏的人先看,輸的人后看”。“好吧!那就‘石頭、剪子、布’”章一凡說著伸出了小手,“石頭、剪子、布”很快,兩人決出了勝負,看起書來。
3、幼兒期分享行為的發(fā)生率較高,分別占55.6%,26.6%,13.4%,小班幼兒較多表現為互換物品,互贈零食。有時甚至以同伴的玩具是否好玩為標準,做出互換的決定。這表明小班幼兒在行為上還未脫離“自我”這個中心,其動機水平較低,而中班的分享行為發(fā)生率僅占了26.6%,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本班要求幼兒自帶玩具,年齡越大自帶玩具的人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享行為的產生,
觀察過程中,還發(fā)現幼兒對物品喜愛程度會影響到分享行為的發(fā)生。幼兒對感興趣的物品,在“新鮮”階段,較少做出分享或分享時間較短,反之,則較多做出分享。
4、仗義在幼兒期也有表現,發(fā)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這是因為幼兒的道德認識不斷的在發(fā)展,對行為的判斷能力增強,于是表現出仗義行為增多。但總的看來,仗義行為發(fā)生率都不高。
5、撫慰在本次觀察中發(fā)生比例較仗義略高一些。但許多幼兒不太懂得如何去撫慰他人,在造成同伴痛苦后,出于害怕成人譴責或內疚等原因才表現出撫慰行為。
6、利他行為的發(fā)生頻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但并非所有利他行為都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如撫慰和分享行為就沒出現這一趨勢,這與亞羅的實驗結果相吻合。
〈二〉幼兒利他行為在某些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它涉及到利他者和受利者兩方面,那么利他者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受利者又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呢?
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男女幼兒利他行為次數表(%)
年齡
小班
中班
大班
性質
主動
被動
主動
被動
主動
被動
次數
15
23
22
30
34
46
百分比
39.5
60.5
42.3
57.7
42.5
57.5
X2
均不顯著
表(2)顯示,各年齡段男女幼兒的利他行為發(fā)生次數不存在性別差異。
表(3)受利者性別情況表(%)
受利者
性別
同性
異性
次數
%
次數
%
小班
23
26.1
18
64.3
中班
65
73.9
10
35.7
X2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