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3 21:42:19
童話是神奇的、美妙的、幻想的虛構故事。它借著奇異的想像,擺脫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將原本平凡無奇的真實世界幻化成美麗的超現實境界,為兒童帶來無限的驚喜和愉悅,滿足了兒童多種需要。
一、童話的本質
1.童話的本質屬性:詩性、游戲性、幻想性優(yōu)美動聽的童話有種詩的意境。
“詩意說白了,就是打動人,但打動人并不一定是要表現一個沉重的命題,講一個沉重的故事。詩意不應該是沉重,應該彌漫著一種娓娓道來的溫馨,你讀完了一部詩意洋溢的作品,眼睛應該是濕濕的,心里應該是溫暖的,有一種這個世界真實美好的感覺”。
童話的詩意,是對兒童心靈溫柔觸摸的結果,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美感。詩意,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積,更不是道理的灌輸。兒童喜歡的童話還蘊含著游戲的精神。童話的一切藝術品質,都存在一個原點,那就是童年情境。在這一情境中,人自然而率性地存在著,不以價值和效益來羈絆自己的生活,完完全全本真的存在于自我之中。兒童最本真的狀態(tài)就是“游戲”,皮亞杰說,“為了達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指兒童,作者注)具有一個可資利用的活動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他的動機并非為了適應現實,恰恰相反,卻使現實被自己所同化。這里既沒有強制也沒有處罰,這樣一個活動領域便是游戲……”
游戲是兒童適應現實的需要,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對游戲的需要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童話的游戲性滿足了兒童的游戲需要,幫助兒童實現了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情感、幻想和愿望。我國兒童文學家班馬曾說,真正富含兒童氣息的兒童文學作品是“游戲之作”,是丟棄了道德則與思辨的“玩鬧之作”。可見,童話的氛圍不是教育與被教育,而是一種情感,一種需求,一種玩的天性。
幻想是童話的又一重要特性。高爾基曾說,童話的幻想“打開了通到另一種生活的窗子。童話的幻想能夠把許多尋常的人、物、現象、概念整合為不同尋常的形象,表現出令人無限驚異的情境。從早期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到現在的新時期童話,無論在主題、題材和形式上怎樣變化和發(fā)展,它們始終保持著幻想的特性。賀宜先生在童話的幻想上淡得最多、最全面、也最有影響,他指出“童話的根本特征是幻想,沒有幻想便沒有童話”。古往今來的童話世界都是一個個非真非假的幻想世界,人和物在這個似真非真、似夢非夢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活動,讓人無限驚異。
2.童話的本體功能:審美
童話的接受過程是一種審美的感受和體驗,如自由、想像、體驗等。正如康德所述,它一方面是情感、想像力聯(lián)系于悟性的、在優(yōu)美形式中的自由的協(xié)和運動,另一方面是想像力經由理性的牽引而達到無形式的崇高境界。小讀者閱讀、欣賞童話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時,他們無比的興奮,心頭常常滋生起蠢蠢欲動的感覺;有時,他們有種憂郁的嘆息,哀傷充斥著他們純真的心靈;有時,他們浮想聯(lián)翩,憧憬著整個宇宙?梢,童話的本體功能是審美,不是教化。童話不是要告訴兒童某種道理,而是用來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童話是以“情”動人,不是用“理”服人。對童話來說,堅守審美的立場是童話走向現代化的標志。童話能夠擴大兒童的視野,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想像力,還能夠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這些良好的影響都是通過文學的審美功能發(fā)揮出來的,所以說,童話的根本價值是通過審美去呵護兒童純潔的心靈,通過審美去凈化兒童的靈魂和情感,通過審美去體驗童年的幸福。吳其南先生曾說過,兒童閱讀童話主要是“人”,而不是“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深入的進入故事當中去,分享人物的快樂和痛苦,不是去理性的關照和評判童話中的得與失。就童話創(chuàng)作和評論來看,如果以教育作用作為價值評判的惟一尺度,則會導致童話審美特性的喪失。王富仁先生說:“真正的兒童文學并不產生在對兒童的教育意識里,而是產生在兒童文學家追尋自我的兒童夢的內在需求中,產生于他對兒童的親切感受中,產生在凈化自我心靈的愿望里,產生在對更美麗的人類社會的理想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