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豐臺一小 2009-07-03 16:13:59
進入新世紀后,我們把工作的目標定位在一切工作都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上,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建設一支研究型的教師隊伍上。
一、建設一支研究型的教師隊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二、努力實踐,建設一支研究新的教師隊伍。三、在建設研究型教師隊伍中的收獲與體會。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社會、學生家長評價我們的學校辦得好不好主要看什么?我們說他們要看學校的硬件建設,關注學校的育人氛圍。但更看重的是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怎么樣。如果說過去家長關心自己的孩子能否考入理想的學校,那么現(xiàn)在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生后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當孫維剛老師的學生提起自己老師的時候,總是萬分感激。他們不僅僅感激孫老師把自己送入了名牌大學,更感激孫老師送給他們一把可以使自己今后不斷發(fā)展的金鑰匙。可見,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的建設應是學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面向新世紀,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我們的教師就必須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必須從傳統(tǒng)的角色定位中走出來,實現(xiàn)思想上的轉變。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我們應該建設一支研究型的教師隊伍。因為“社會的發(fā)展對教師職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課程的實施使教師成為校本課程開發(fā)的主體之一,教師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在保持知識結構的開放性的同時,還必須有用智慧去駕馭信息和知識的能力,知識在教育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重要機制在于理解和建構,這意味著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師必須是一個研究者。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那么,研究型的教師或教師隊伍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一是具有專業(yè)精神,即對教育事業(yè)的忠誠和敬業(yè);二是具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三是學習能力,即自我修正能力(如自我評價、自我診斷、自我調節(jié)、自我提高);四是教育教學科研的能力。”
為此,我們積極開展工作,并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標,以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為重點,建設一支研究型的教師隊伍。
教師要成為一個研究者,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苦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僅僅靠行政命令是不能完成這個轉變的。我們的體會是:只有教師的“心動”,才會有教師的“行動”,有了行動,還要讓教師“激動”。換句話說,讓每一個教師成為研究者,必須讓廣大教師想發(fā)展,愿意做研究。而且領導要幫助其研究,促其成功,使其激動。教師一旦看到成績又繼續(xù)主動做研究,這樣一個良性循環(huán)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們的做法是:
1、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引發(fā)教師“心動”。
“心動”就是一種內驅力,就是一種自愿。當教師從心底里想做研究了,就會出現(xiàn)自覺的行動。而這種“心動”,要給一個外力,這個外力就是一種氛圍,用一種氛圍去引發(fā)教師的“心動”。
、僖龑Ы處熤匦吕斫饨逃。
教育應該是以教師的全面發(fā)展,促使其以一顆愛心去關注學生發(fā)展的身心歷程,運用教師自己的智慧,實現(xiàn)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多元化最大化發(fā)展的目的。簡言之,教育要依靠教師的發(fā)展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诮邮芟冗M的教育思想。
我們把大學的理論工作者請進學校,請他們深入淺出地給老師們講有關教育理論。如建構主義理論、合作學習的理論及多元智能理論,使教師們在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的同時,去更新以往的認識和轉變陳舊的觀念。
、蹖W習科學的研究方法。
其間我們請有關教育專家給我們做輔導。如:如何寫案例;如何確定研究的問題;如何寫課題方案;如何做研究等等。
、馨l(fā)布教育信息。
、萃惺痉,用心感受。
外出聽課學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外區(qū)的一名青年男教師,《窮人》一課講得很好,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xiàn)。我們便把他請到學校進行現(xiàn)場做課。我們還組織全體教師看了數(shù)學名家吳正憲老師用我校的學生做的數(shù)學錄像課。老師們用心感受著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怎樣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的。
種種做法,已使教師心動。用老師的話說:“我得買些書看看了。”“教師不做研究,就不是好教師。”這時他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要行動了。
2、搭建一個平臺,幫助教師“行動”。
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應是“兩張皮”。我們應該為教師搭建一個研究的平臺,幫助教師把先進的教育思想轉變?yōu)榻逃虒W行為,讓教師“心動”變?yōu)?ldquo;行動”,盡快踏上研究之路。
。1)利用案例進行反思。
如何使教師學會反思?我們是從研究案例入手,實施任務驅動的管理模式,讓老師們從被動思考開始,向著自覺思考的自由王國邁進。就好似一個球,推動一下,它就會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xù)向前運動。推動力越大越持久,其慣性也就越大,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就越強。
案例研究的目的是以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剖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或成功體驗,進行有針對性研究,培養(yǎng)反思能力,嘗試變革教育、教學的實踐,從而優(yōu)化我們的工作。案例包括具體事例和反思兩個部分。
一位教師在案例中是這樣寫的:
前幾天,當我上一年級3班體育課時,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深深地認識到學生的思維是非;钴S的,非常具有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正確引導,開發(fā)學生的潛能。
事情是這樣發(fā)生的。當學生在分組做老鷹抓小雞的游戲時,忽然發(fā)現(xiàn)第2小隊有兩名男同學身體團在一起,趴跪在地上。“不好,這兩個學生受傷了?”這個不祥的想法突然從腦海中閃現(xiàn),我趕緊跑了過去,低下頭,關心地問:“你們倆怎么啦?是不是剛才游戲時摔傷啦?”這時,其中的—個同學抬起頭,微笑著對我說:“老師,我們沒摔著,我們是兩個沒有變成小雞的雞蛋。”聽了這話,我好奇地問:“你們?yōu)槭裁匆鲭u蛋呢?”他倆急忙搶著說:“老師,我們當雞蛋,老鷹就不能抓我們了。”這時,我一看這隊當老鷹的同學果然不來抓他們。我接著說:“你們不能總當雞蛋呀,要不然過一會兒下課了,游戲就做不成了,該想個辦法呀!”他們想了想,其中一個學生說:“老師,我們可以孵成小雞呀!”“那你們可要抓緊呀,要不然游戲可要做不成了。”這時,只見他倆頭搖一搖,晃一晃,用力一抬,站了起來,胳膊像小雞翅膀一樣一扇一扇地對我說:“老師,我們變成小雞了。”一邊說著一邊向小雞隊伍跑去。
看著他們天真的樣子,我想,這兩名學生能變成“雞蛋”來躲避“老鷹”的追逐,這種不守常規(guī)的玩法自己在備課過程中是沒有想到的,而他們是怎么想出來的呢?——他們是我的“小老師”。
反思過去,如果自己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事例,馬上會把這種不做游戲,在一邊趴著不聽話的學生叫起來,批評一通
。這樣,他們會乖乖地站在一邊,看著其他同學做游戲。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他們會想些什么呢?他們一定會想:我們怎么錯了?我們在扮演雞蛋,老鷹就不能來捉我們了,這樣做不對嗎?如果對,老師為什么讓我們罰站呢?一定是我們不對,以后可不要這樣做了,要不老師會不喜歡我們的。就這樣,通過若干次老師的“教育”,他們會變得“乖乖的”,一切活動會按照老師的思路進行。很顯然,這種做法會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消滅在萌芽中。通過和學生交談,我深刻認識到,老師要有一顆童心,經(jīng)常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向他們學習,彌補我們教學中的不足。
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在工作中,正確對待與保護學生的學習和創(chuàng)造熱情,建立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師生關系。
。2)構建一體化的教科研機制。
以往我們的教研和科研是分離的。進行教學研究時,我們老師眼中有的是教材、教參和教師本人,研究總是圍繞知識教學的目的、重點和難點、教學設計進行組內的交流。進行科研時,教師眼中有的是課題,往往又把科研神秘化,出現(xiàn)駐足不前的情況,科研工作開展得不理想。在理論學習、案例反思、確定方案之后,教師研究的著眼點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探討的問題既是理論的又是實際的,既有教育方面的題目,也有教學方面的題目;老師們的觀念也發(fā)生著根本的變化,從關注教師走向關注學生。如:我校曹瑞云老師在執(zhí)教《圓的面積》時,緊緊抓住“曲化直”這個關鍵點設計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割補’的方法得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面積公式。”(這時教師出示一個圓)問:“這個圓的面積我們可以怎樣求呢?”有的學生說:“可以拼成長方形。”有的學生反駁道:“圓的邊不是直的,怎么能拼成長方形呢?”有的學生略有所悟,又不知如何作答,處于積極思考狀態(tài)。這時一個學生說:“可以從圓心開始,剪成很多跟三角形差不多的形狀插拼在一起,就可以求出圓的面積了。”這個學生可能是通過看書知道了這個方法,所以,當有的學生說:拼成的圖形邊是彎曲的,不是直的,那怎么去求拼成后的圖形的面積呢?他也不知如何解答了。學生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漸漸地有所感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并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若在以往老師會認為這部分知識是個難點,只有我講學生才會明白,所以學生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曹老師這節(jié)課不僅把機會給了學生,而且還給足了時間,學生的認識有了飛躍,接著上面學生的發(fā)言一個學生起來說:“我在奧班學習時,老師說過=0.9,所以當把圓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時,它的邊越接近于直線,插拼后的圖形可以看成直線圖形。”
這時教師通過操作,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把圓等分的份數(shù)越多,拉開后邊緣的彎曲程度就越小,越接近線段,從而得出圓能夠拼成學過的圖形。“曲化直”轉化思想的滲透是一個非常難的過程,如果教師只是把結論通過演示簡單的告訴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所學的內容,他們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課上就不會出現(xiàn)運用=0.9的思路解釋“曲化直”中所蘊含的極限思想這一幕。從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感受到:我校教師的研究正在走進課堂,走近學生。教科研已經(jīng)并軌和高度統(tǒng)一起來,教科研一體化的機制已初步形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