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20:11:11
思文
思文老師:
很高興您已經注意到《教育診斷》這個欄目,并坦然地把困惑自己的問題提出來。“指點迷津”當然談不上,就算我們的一次研討吧!
我認為,你的這次語言教學活動有兩點特別值得贊賞:
第一,你注意到要想讓孩子說話,首先要為他們提供可說的內容,創(chuàng)造有話可說的條件,這一點非常好。因為語言就是為交流和表達思想而產生的。“思想”就是“語義”,即語言的“內容”。無內容而硬要表達,只能是挖空心思“擠牙膏”,或者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一點,常常是一些老師(包括中小學老師)所忽視的。
說到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孩子上小學時的一件事。一次,孩子的作文只得了“3分減”。我看了看,語句、用詞方面都還可以,問題可能出在內容上——太落俗套。一問,果然如此。老師的評分標準之一是看內容有無新異性,凡是班上有10位同學內容雷同的,一律“3分減”。作文的題目是《我真后悔》。結果全班有一半以上人(包括平時學習很好的學生)的作文如出一轍:我平時學習不努力,期中考試不理想,于是“我真后悔”,以后一定要努力學習……其他同學即使寫的不是這個內容,基本也是因不聽話惹媽媽生氣、不小心弄壞了別人的東西等等老一套。這種公式化的、甚至胡編亂造的文章的確該得低分。而且也不能說這個題目出得不好,因為它本身十分開放。但是,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們每天從學校門到家門,生活那樣單調平淡,有什么特別不同的、值得后悔的事情呢?!所以,提高語言表達(包括作文)水平,首先要在讓兒童“有話可說”上下功夫。
當然,說話的內容不一定都要臨時提供,平時注意豐富兒童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經驗,從他們感興趣并且有生活經驗的“題目”中選擇談話的內容,都能讓孩子“有話可說”。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也非常重要。沒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靈”,再豐富的生活也會視而不見,引不起反應。
這個問題可能扯遠了,畢竟你的“句型練習”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談話。但是,在這種相對簡單的語言活動中你都能注意這個問題,因此就更值得贊許了。
第二,你對“正在……”這個句型的分析是正確的,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也的確非常有利于兒童去感受、體會什么是“正在”。
但是,為什么會出現孩子不用完整語言表達的情況呢?
簡單地說,因為你所提供的“一問一答”式的語言情境,是一種“對話”情境,而“對話”式語言是不需要完整的,因為有些內容已經“包含”在雙方共處的同一背景中了,即使不說,相互之間也完全能夠明白。不是嗎?每一次你問孩子“小剛,你正在做什么呢?”“娟娟,你正在做什么呢?”孩子都直接回答:“捏橡皮泥呢!”“做風車吶!”——既不說“我”,也不說“正在”,因為他們知道你問的是他,即使不說“我”,你也不會理解成別人;你問的是他現在在做的事,即使不說“正在”,你也不會理解成是已經做過或還沒開始做的事。句子簡略、壓縮、不完整,以情境、表情、動作作語言的補充,這就是對話式語言的特點。因此,在你的教學活動中,孩子不說完整的話,不是不能,而是不需要。如果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且能讓對方明白,為什么非要舍簡練而求繁雜呢?
也許你會說,會用完整的語言清晰地表達思想是幼兒教育的目標呀!這當然是不錯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求兒童必須使用完整語言。完整語言主要發(fā)生在獨自向別人敘述一件事,即運用“獨白”語言時。由于聽的人不一定與講述者有共同的經歷,所以講的人要盡量說得完整、連貫,以便讓聽的人能夠明白。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各種“獨白”式語言活動(如講述自己的經歷和見聞,報告“新聞”,講故事,圍繞一個問題發(fā)表意見等等),為兒童提供學習、練習用完整句表述的機會。
我們希望兒童說完整的話,而給他們提供的卻是不需要完整語言的“對話情境”,這就難怪孩子們不能讓我們滿意了!其實,根據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靈活地使用適宜的語言形式,是兒童的一種“語用技能”。在現在的語言教育中,發(fā)展兒童的語用技能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對此,我們的語言教育明顯關注不夠,這是應該改進的。
這樣的答復,不知是否能讓思文老師滿意?如有問題,歡迎再來信。
馮曉霞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