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6-26 23:44:08
“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沖突是戲劇的靈魂,是戲劇主題的基礎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動力,是社會生活矛盾在戲劇藝術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戲劇沖突,是鑒賞戲劇的關鍵。對此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充分認識戲劇沖突的主要特征。
概括地說,有四個主要特點:
1.尖銳激烈。在戲劇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組織成有聲有色、觸目驚心的沖突,猶如一對山羊抵角,兩只蟋蟀格斗,沒有調和的余地。由于矛盾的雙方都有足夠的沖擊力,沖突的最后爆發(fā)是格外強烈的。如《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戲劇沖突,雖然未動刀槍,但人物之間的交鋒卻是驚心動魄的,最后矛盾達到一定程度終于總爆發(fā)。
2.高度集中。戲劇要在既定的時間和空間里表現社會矛盾,必須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組織在一起,使戲劇沖突鮮明突出。如《雷雨》中30年來兩代人的矛盾糾葛,集中在十七、八個小時內展開,劇中場景凝聚在周家客廳和魯家兩處,猶如兩軍對壘。周家客廳中的舊家具勾聯起30年前魯侍萍與周樸園的糾葛,“鬧鬼”一事又關聯著蘩漪與周萍的往事。魯侍萍與周樸園的糾葛在前,魯大海與周樸園的沖突在后,集中概括了這場沖突的復雜性和深刻性。《茶館》縱貫幾十年,將六、七十個人物之間的沖突,六、七十個人物與的時代的沖突,全放在茶館中進行,可謂高度集中。
3.進展緊張。戲劇沖突必須扣人心弦,波瀾起伏,使觀眾一直處于緊張和期待之中。如《竇娥冤》中的矛盾層層推進,先是蔡婆討債被害,張氏父子趁勢要挾,蔡婆的屈從引起竇娥強烈反對;接著張驢兒誤毒死張老頭,卻嫁禍竇娥,竇娥臨危不懼;再接著縣官嚴刑,竇娥為了蔡婆而招承,法場呼冤;最后竇娥鬼魂托夢,終于沉冤昭雪。在緊張的情節(jié)中,竇娥與蔡婆的沖突、竇娥與縣官的沖突、竇娥與“天命”的沖突,都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4.曲折多變。戲劇沖突往往是曲折復雜、變化多姿的。如《西廂記》雖然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戲劇沖突卻表現得委婉曲折、跌宕多姿。在張、崔婚姻問題上,忽而由喜轉悲,忽而由悲轉喜,多次顯露轉機,卻又嘎然而止,因此曲折多變,絕無平淡之感。
第二,抓住戲劇沖突的表現形態(tài)。
戲劇沖突主要表現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標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斗爭,它不能用抽象的意念去表現。這些形態(tài)主要有三種:
1.人與人的沖突。即表現為人與人之間意志和性格的沖突,這是戲劇沖突的本質。意志沖突,是指人物間對立的目的和動機出現,交織成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如《雷雨》中董事長周樸園與工人代表魯大海的不同動機、封建家長周樸園和蘩漪的不同動機,構成階級、家庭的沖突。在第二幕中,這種沖突已經面對面地展開:魯媽和周樸園是舊恨加新怨;魯大海被辭退和毆打;周萍拒絕蘩漪娶四鳳;蘩漪揚言要下毒手,等等。性格沖突,是指人物間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追求的理想、采取手段的不同所引起的沖突。人物性格越典型就越容易引起沖突!恫桊^》一劇,正是由精明善良的王利發(fā)、耿介正直的常四爺等許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在相互撞擊中引起沖突。意志沖突和性格沖突往往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在戲劇中,不能截然分開。
2.人物內心沖突。這種內心沖突往往使人物陷于不易擺脫的境地。在《雷雨》中,四鳳和周萍都是侍萍的親生骨肉,要侍萍答應他們的結合,她是既難同意,又無法道出真情的。兒女的要求使她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內心深處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中國古代戲曲常常以抒發(fā)內心沖突的片斷作為一出戲的重點。如《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的大段抒情唱詞,唱出了對往日相思的回憶和今日離別的愁苦,展示了她內心的矛盾:張生此去若不得官,他們就不能結合;若得官,又怕張生成為當權大戶擇婿的對象。這種愁苦之情反復激蕩,充分表現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和封建家長追逐名利之間的沖突。
3.人物與環(huán)境的沖突。這種環(huán)境,既指自然環(huán)境,也指社會環(huán)境。在《牡丹亭》“驚夢”中,美好的自然景色,使杜麗娘驚喜萬分,由此春情萌發(fā),但這是封建禮教所制約的現實環(huán)境,是不能允許的,因此情與環(huán)境的不協調,構成了戲劇沖突。《茶館》則展示了維新運動失敗后,北洋軍閥混戰(zhàn)之時和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這三個不同歷史階段中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沖突,通過常四爺被逮捕和康順子被出賣,表現市民、農民與清末統(tǒng)治階級的沖突。
第三,把握戲劇沖突的不同類型。
戲劇沖突因劇作情節(jié)結構不同,往往呈現出不同類型。
1.單一型。這類戲劇沖突的對立面自始至終基本不變,一貫到底,在一次次交鋒中,沖突越來越激烈,最后發(fā)生總爆發(fā)。如蘩漪與周萍的沖突貫穿《雷雨》全劇:第一幕中周萍與蘩漪的對話已顯示了矛盾,這是沖突的開始;
第二幕沖突正式展開;第三幕沖突又進一步發(fā)展;第四幕則以白刃相見,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2.主次型。全劇有一主要沖突,但這一沖突并非每場都出現,有時出現的是次要沖突。如《西廂記》中的主要沖突是自由婚姻和封建婚姻的沖突,具體表現為鶯鶯、張生和老夫人、鄭恒的矛盾。但實際上全劇除了二本三折的“賴婚”、四本二折的“拷紅”外,其他場次中老夫人的戲并不多。而張生、鶯鶯和紅娘由于身份、處境、教養(yǎng)、個性不同,對封建禮教的態(tài)度亦有差異,所采取的反抗和掙脫束縛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不斷發(fā)生沖撞和誤會,由此構成十分強烈的喜劇效果。
3.多樣型。一些劇作由于沒有貫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戲劇情節(jié),各場多由一系列人物的生活片斷組成,它在眾多人物的生活場景中,展示一個個分散的沖突,這些沖突統(tǒng)一于共同的主題之下。如《茶館》,沒有貫穿到底的情節(jié),每幕之間相隔20年左右,各種矛盾既不互相交織,又不連續(xù)發(fā)展。
三幕表示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這三部分中各有不同的沖突,但各種沖突又都統(tǒng)一于葬送舊時代這一主題之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