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 2009-06-25 23:21:20
1986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西寶興路殯儀館一小廳舉行著哀悼蔣明星的追悼會。正當親友們垂首之際,錄音機里播出了一段相聲,使參加追悼會的親友們平添了一分思念之情……
死者蔣明星,年僅31歲,他生前性情活潑,酷愛相聲,自1979年患肝硬化癥以來,他同病魔作了頑強斗爭,終因醫(yī)治無效死亡。臨終前,他再三囑托家屬,在追悼會上不放哀樂放相聲。自己既然不行了,不要再增添親友們的悲傷。于是,家屬就用錄音機播放了他生前最喜歡的一段相聲。
在追悼會上,不放哀樂放相聲,在殯儀館里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
高度默契的雙簧“雙簧”這種曲藝形式跟相聲類似,一逗一捧,只不過是逗的坐在前面,捧的隱在后面。后面談笑說唱,前面模擬表演,不斷“抖包袱兒”。
雙簧形成于清末。據(jù)說當時北京有一唱單弦的藝人叫黃甫臣,嗓音宏亮,才藝出眾,很受慈禧太后的賞識,經(jīng)常被召進宮去演唱。一次,正趕上黃甫臣鬧嗓子病,突然傳下旨意,要他去“供奉”。如果推托不去,就有殺頭之罪。黃甫臣正在著急,他兒子在一邊說:“我跟您進宮去試試。”爺倆商量一番就蒙混著進到宮里。輪到他演時,老黃彈弦子做面,兒子藏在椅子后做里,一演一唱,正在得意之時,偏巧叫慈禧看穿了,把這爺倆可嚇傻了。不料慈禧因為他倆唱得不錯,并沒有怒色,只隨口說了句:“你們這叫雙簧啊,好好唱吧!”據(jù)說“雙簧”的稱謂便是這樣來的。
到北京“老舍茶館”欣賞文藝演出,你會看到特別精湛的雙簧表演,場場都受歡迎和喜愛。只見王玉蘭將一根筷子似的小棒橫銜在口上,棒的兩端掛兩根直鉤,鉤的前方橫一枝燈架,燈架上有三朵緞花,三枝紅燭。王玉蘭從袋里掏出火柴,點亮燈架上的紅燭。樂聲起,歌聲起,王玉蘭口銜燈架,竟能唱京韻大鼓,而且嘴不張,燭不搖,花不動,鶯歌清麗,玉潤珠圓,不知這歌聲從何處冒出,好生奇怪。雙簧不是相聲,而是一人在前頭表演,一人躲在身后說唱,前者有形無聲,后者有聲無形,但表演者的口型、手勢與說唱者珠聯(lián)壁合,天衣無縫。雙簧看似輕松,實有難度。我看蹲在表演者背后的說唱者是十分緊張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前156方的一舉一動。及時把聲音配上去。前者則全憑對聲音的感覺及時配上動作,不能差遲微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