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6-23 23:33:35
家長為了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自我保護,總是告誡他這樣那樣的“安全法則”,然而,世界隨時在變化,許多原來看起來安全的法則有的已經不再適用。
不要與陌生人說話
家長常常教導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事實上,這一法則存在3個問題:
問題一:專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幾位母親反復告誡孩子,不要與陌生人一道離開公園,然后,母親們丟下孩子躲到遠處觀察。結果,她們十分震驚地發(fā)現,孩子居然與陌生人一起離開公園去尋找“丟失的媽媽”。實驗表明,平均只需花35秒鐘,一位陌生人就可以將孩子引誘出公園。
問題二:該法則暗示孩子,陌生人是壞人,意味著危險,而他們認識的人都是好人,意味著安全。這種暗示會給居心不良的孩子的“熟人”有可乘之機。
問題三: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走失,向陌生人求助極可能是孩子唯一的選擇,而這一能力必須在平時與陌生人或陌生環(huán)境接觸后才能獲得。
如果你走失了,去找警察
家長過多地教給孩子這種“大眾常識”,忽略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許多警察的標志、徽章都戴在頭上或肩上,而孩子的視線主要集中在成人的腰部以下,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孩子很難辨別出誰是警察。
問題二:在某些場合,孩子可能根本找不到警察。
任何地方都不安全
這種說法意在讓孩子更小心一點,警惕性更高一點。但是,這種教導是有副作用的,它暗示著危險無處不在,并且時時刻刻都會發(fā)生。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種安全警告,還是一個令人失望的信息,打擊了孩子自我保護的信心。
這一法則的另一問題是,它的有效期過于短暫,當家長警告孩子時,他就會警覺起來,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危險并沒有發(fā)生,孩子的警惕性就松懈下來,認為家長的話是危言聳聽,可往往這時危險才真正臨近。
外出時必須緊跟家長
要求孩子時刻緊跟家長是不現實的,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在這樣的告誡聲中,孩子永遠都不可能獨立行動。
然而,面對種種不安全的現實環(huán)境,家長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1.平時可做些訓練,教孩子掌握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例如,媽媽特意讓5歲的兒子在公園里詢問:到附近的兒童樂園怎樣走?而她自己則站在遠處觀察孩子如何選擇詢問的人,并與之交談。等孩子問完后,馬上和他一起討論:為什么他要選擇這個人,他們談話的內容是什么,孩子的感受怎樣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習了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選擇什么樣的陌生人,培養(yǎng)了孩子觀察陌生人的直覺。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從不與陌生人說話的孩子更不易上當受騙。
2.為了減少孩子與家長外出時走失,對于較小的孩子,可以給他穿上色彩鮮艷、有特點的衣服和帽子,便于在人群中辨認。如果到外地旅游,家長可隨身帶著孩子的照片,或給他的衣服縫上身份識別記號、家人的聯(lián)系方式,萬一孩子走失了也有線索尋找。
3.家長要給孩子灌輸一些保護自身安全的知識。以孩子上學為例,可以為他選擇上學的最佳路線,沿途查明哪些地方可以安全停留,哪些地方可以尋求幫助和庇護,選定了的路線就要孩子堅持走,并告訴他您會經常檢查,看他是否有遵守這一規(guī)則,必要時暗中跟隨孩子。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