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17 09:32:46
自古以來,不孕癥的研究一直就是一個中西醫(yī)熱門的研究課題。對于不孕癥的治療,祖國醫(yī)學寶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中醫(yī)藥在促卵泡成熟,促排卵等方面,借助西醫(yī)的診斷技術和檢測手段,在古人眾多的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辨病和辨證相結合,使治療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排卵障礙是導致女性不孕癥的一個主要原因,占25%~30%。這部分患者除不孕之外。常同時伴有月經失調、閉經、多毛、肥胖等癥狀。根本原因在于下丘腦-垂體-卵巢生殖軸的任何部位發(fā)生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導致暫時或長期的排卵障礙:臨床常見的疾病有閉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高催乳素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未破裂卵泡黃素化綜合征、黃體功能不足、卵巢早衰,甲狀腺功能失常、腎上腺功能失常等等。
中醫(yī)認為,腎藏精,為生殖之本,它主宰著腦、天癸、沖任、胞宮間的功能調節(jié)和控制,這與西醫(yī)學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通過下丘腦和垂體、卵巢間的生殖功能調節(jié)有相似之處。腎氣旺盛,腎精充實,氣血調和,任通沖盛,男女適時交合、兩精相搏、胎孕乃成。腎-天癸-沖任-子宮生殖軸是女性的生殖基礎。因此,各種原因導致的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的生理功能失調,必然導致不孕的發(fā)生。而腎-天癸-沖任-子宮軸生殖軸的正常則表現為女性有正常的經、孕、產、乳。因而,不孕的同時往往伴隨月經的不調。中醫(yī)學中非常強調“種子必先調經”這一思想。
綜上所述,以月經失調為主要表現,以排卵障礙為基本病因的不孕癥應屬中醫(yī)腎虛的范疇,中醫(yī)治療必須在補腎為基礎大法上調理月經,正所謂“經調則種子易也”。
補腎作為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大法,但在臨床應用時,尚需根據患者的月經情況,臨床癥狀、體征及病情特點,結合西醫(yī)的疾病診斷,辨別每個患者是屬于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是否兼挾痰濕或兼挾瘀血,根據辨證情況治療有所偏重和不同。
排卵障礙所出現的月經失調,臨床上我們通常歸類為兩大類疾病進行辨證治療:即閉經類和功血(中醫(yī)崩漏)類。
閉經類(包括月經稀發(fā)、月經過少)
根據《內經》“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的生殖理論,閉經類疾病表現的是“月事不能按時而下”的月經失調,即月經稀發(fā),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等,其主要的原因責成腎氣虧虛,治法當以補腎。通過補腎調經,達到月經恢復正常,卵巢功能得到調整,排卵正常的目的。根據患者體質和癥狀的不同,臨床一般可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腎虛痰濕三種證型。具體治療思路為:
一般初診閉經病人,應審其有無月經來潮之勢,若白帶較多,乳房脹,小腹墜脹,脈滑或盆腔B超示子宮內膜增厚,可選用栝蔞根散通經。處方為桂枝、桃仁、蟄蟲、赤白芍、花粉。也可選用通經甘露丸、大黃蟄蟲丸、少腹逐瘀膠囊等中成藥活血通經。
若閉經患者無月經來潮征象或經過活血通經,月經來潮后則按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或腎虛痰濕辨證用藥,調整卵巢功能,促排卵。
偏肝腎陰虛或無明顯征象者,可選用熟地、當歸、白芍、山萸、紫河車、枸杞子、女貞子、川斷、香附、益母草等、也可選用左歸丸、和車大造丸、五子衍宗丸等中成藥。
偏腎陽虛者,可選用仙茅、仙靈脾,巴戟、肉蓯蓉、女貞子、枸杞子、沙苑子、菟絲子、香附,益母草等。也可選用人參養(yǎng)榮丸、安坤贊育丸等中成藥。
體胖,腎虛痰濕之體?蛇x用鹿角霜、生黃芪、當歸,白術、枳殼、半夏、昆布、益母草等。此方可消除卵巢周圍痰脂,刺激卵泡突破,恢復排卵。經臨床觀察。一般患者先體重減輕,繼之月經恢復正常?蛇x用二陳丸、人參歸睥丸等中成藥。
治療閉經,一般為通補交替。閉經患者多無白帶,若治療后白帶增多,乳房及小腹脹為治療有效,可服用活血通經藥一周。若不來月經仍繼續(xù)調補。在月經周期第13~15天時,加丹參、桃仁等活血藥以促排卵。
以閉經為主要癥狀的內分泌疾病如高催乳素血癥、多囊卵巢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卵巢早衰等,由于癥狀及病理變化各有其特點,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加以治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提高治療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