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晚報 作者:錢鈺 2008-10-23 09:31:32
9年課改追求高效能交出滿意成績單
普高達線率為97.09%;中考總分高出全區(qū)平均分近40分;中考成績語、數(shù)、外成績優(yōu)良率100%……這是靜教院附校08屆畢業(yè)生交出的一份特殊的成績單。為何稱其特殊?因為這是該校一項九年教學改革結出的豐碩果實,此項課改實驗起步于9年前,今年7月,首批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連續(xù)在該校就讀的學生畢業(yè)了。在不少人眼里,“減負校長”張人利的做法總是看上去有些“怪”,附校提出的一系列教改新舉措,一次次地顛覆傳統(tǒng),令人“瞠目”。但“怪”的背后往往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追求建立高效能學校的體現(xiàn)。
一怪:一年級不上數(shù)學課
拿到靜教院附校一年級學生的課表,數(shù)學課竟意外消失。一、二年級的語文為每周10課時,英語為每周6課時,一年級沒有開設數(shù)學課,只有一節(jié)用英語上課的“英數(shù)活動”課,解決幼小銜接和數(shù)形概念的前期滲透問題。二年級開始開設數(shù)學必修課,每周4課時。在縮減數(shù)學課的同時,增加英語、語文的課時,增加識字量和擴大閱讀量。
“這樣的課程設置充分體現(xiàn)兩個重心移位的思想。”張校長介紹,將形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重心“下移”,將抽象思維比較強的學科重心“上移”。
上海市教育學會小學數(shù)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會長、特級教師、靜安區(qū)教育學院副院長曹培英表示,目前,小學一年級的數(shù)學很多不盡合理,以數(shù)與運算為例,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0-20,加法和減法,下學期學到100,還是加法和減法,很多學生入學的時候已經會了,但教了一年后還是這個錯那個不懂,原因在于形式主義害人,在數(shù)學以外搞了很多練習的花樣。在他看來,目前數(shù)學課程的現(xiàn)狀給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一年級不開系統(tǒng)的數(shù)學課,二年級一并把兩年的內容補起來,還不會太費勁。
二怪:人均占地1平米照樣體鍛
最近,一則關于“教育部規(guī)定學生參加冬季長跑”的新聞被炒地沸沸揚揚,不少“弄堂學校”、“迷你學校”紛紛犯了愁,擔心受到場地限制長跑項目難以開展。
“如果連我們這么小的學校都能做到每天堅持長跑鍛煉,那別的學校也不成問題。”張人利校長為記者算了筆賬,該校中學部占地面積僅有9畝,小學部4畝半地,“加起來也不過13畝地,可我們卻有近1400名學生,生均面積不足1平米,但我們卻在這樣的條件下,保證每位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堅持健康長跑,一跑就跑了9年。”張校長感慨說。
下午3:45,記者在該校初中部看到,六年級至八年級的近600名學生,踩著歡快的鼓點,以班級為單位,排成兩列縱隊,首尾相連,正在進行學校自創(chuàng)的“環(huán)形跑”,生龍活虎,占滿了整個操場,這樣的特殊跑步成為附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學生每天到校后的頭等“大事”就是拿起呼啦圈、羽毛球、跳繩等器材盡情玩耍半小時。學校動腦筋、想辦法,螺螄殼里做道場,操場的高利用率正是學校追求高效能的一個縮影。
三怪:不訂教輔書中考拿高分
不知何時,教輔材料已像教科書一樣,成為老師手中、學生書包里的必備物品。而在靜教院附校,不僅小學生不用教輔書,連即將中考的初三畢業(yè)生也不用。“減負校長”張人利用事實告訴大家,沒有一本教輔書,同樣也能創(chuàng)造神話——秘訣就是請老師下題海,自己編寫習題。
張校長向記者講了三個案例,該校四年級教師楚娟娟,從來不用一本教輔書,卻堅持每周為學生開一份“學業(yè)診斷書”,逐個分析100多名學生的問題所在,并針對“病癥”開“藥方”,布置習題,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我曾看見一位初三老師在黑板上出題,抄得很辛苦。當時我很納悶,手抄費時費力,為何不直接拿去印刷呢?”張校長說,這位老師的回答讓他很意外——“根本來不及拿去印,我的題目都是新鮮出爐,同學們一做完,我就立即批改,然后根據作業(yè)中的問題,再出一些針對性的練習給大家反復操練,有時候一天之內就要好幾個來回。”所以,經常會看見這位老師“一邊出操一邊批本子”,“爭分奪秒”就是為了及時反饋,第一時間找出問題并解決掉。
而語文教師王曉燕對作業(yè)批改很有一套,主張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指利用作文批改這一良機和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培養(yǎng),尤其面對并不善寫作的同學,評語不妨“字數(shù)多一點,表揚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有時候,王老師的修改意見竟超過作文篇幅。
王老師告訴記者,精簡、精選作業(yè),寫一篇好作文勝過同等水平的反復操練,更重要的是,從批改作業(yè)開始,建立起師生之間良好的交流。
四怪:德育課拿身邊大事當教材
在附校,還有一件奇怪事,該校的德育課程沒有固定的教材,而是動態(tài)資料包。“我們倡導關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張人利校長舉了個例子,前不久“神七”升空,他就提出利用這個大事件對學生進行教育,語文教師可以用更形象、更易被學生接受的語言傳遞這一舉國驕傲的訊息;德育教師可以用更令人激動的事實充實愛國主義的課堂;物理教師可以用神七來說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數(shù)學教師則可以用升空的曲線來說明方程的價值。
在小學部的課表上,附校的德育課程叫做“新德育”,到底新在哪里?張校長解釋說,德育課程沒有固定教材,基于三個理由:第一,編了教材,就無法保證時效性,比如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等內容就可以隨時增補;第二,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效果最好;第三,編了教材解決不了針對性問題。簡言之,就是以現(xiàn)有教材為資源,從社會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自主開發(fā)德育課程。
該校將春秋游也作為一次德育教育活動,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年齡不同對他們開展不同的教育。以生命教育為主線的春游教育是這樣安排的,老師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制定不同年級出游目的地,如一年級的學生去長風公園了解少先隊員的光榮歷史;六年級的學生去龍華烈士陵園掃墓,并換戴大紅領巾,以加強歷史責任感。以科技為主線的秋游則學生參與更多選擇和策劃。如去上海市公安博物館。學生們首先要自己上網查13個館的資料,然后他們根據興趣組成小組,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共同來完成參觀報告。
改革提出重大課題
去年7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派出課題組,專程調研該校的課程改革情況,并給予肯定,認為課程設置改革由此破題。他們提出,關注靜教院附校的案例,并不是倡導一種簡單的效仿,而是希望借此來鼓勵地方、學校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從實際出發(fā)的勇氣。
附校的改革也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如何按照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設計和設置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數(shù)學、科學等基礎性課程,其自身的概念體系是怎樣的,如何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課程目標和內容進行分層和排序;如何確定不同學科、學科中的不同內容的起始學習時間,才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取得更高的效益;各學科的課時在不同年級和學段如何分配才能順應學生不同年齡段課程學習重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些問題有待基于大量實踐考察進行理論上的科學論證,來解決改革進程中課程設計與設置這樣的根本性問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