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作者:謝湘 2008-05-29 10:00:04
在舉國抗震救災這場嚴酷的戰(zhàn)斗中,人們發(fā)現(xiàn),憑靠個人的力量去與自然災害抗爭,是極其弱小和無力的,只有大家團結(jié)起來,眾志成城,我們才能夠戰(zhàn)勝困難,奪取最終的勝利。
今年4月中旬,在隨21世紀東亞青少年大交流計劃2008年度中國高中生首訪日的日子里,日本青少年強烈的團隊意識引起了我的注意。
4月22日這天下午,日方在早稻田大學國際會議交流中心安排了一次中日高中生開放式研討會,題目為:“理解不同文化的魅力”。在自由發(fā)言階段,當主持人、日本著名作家石川好先生將目光掃向全場,發(fā)現(xiàn)爭先恐后舉手的幾乎都是中國學生。我抬頭向會場左側(cè)的早稻田大學高等學院(高中)方陣看去,清一色身著黑色立領(lǐng)校服的男生個個坐姿端正,面部表情嚴肅。
幾天前,我曾訪問過該校,學校圖書館不大,但是有與早稻田大學相關(guān)的專題書柜、有介紹當代日本獲獎作家最新作品的海報,更讓人驚異的是一長排書架陳列的全是與中國、與亞洲相關(guān)的書籍。著名的早稻田大學向來以社會科學為其特色,而這個特點也自然體現(xiàn)在它所屬的附中身上。
這里的日本學生不可能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可是他們?yōu)槭裁春苌儆腥嗽诠_場合提問呢?
“日本的教育非常注意團隊意識,如果有人在公開場合舉手提問題,會被同伴視為個人出風頭!痹旖驇煼洞髮W畢業(yè)、已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董梅香老師告訴我,以前,她總愛按中國人的習慣經(jīng)常盤問我兒子在班上考試排名位次,能不能爭取第一名。可是兒子后來跟她急了,對她大聲嚷嚷說,“在我們學校,只有班級第一,沒有個人第一,你老讓我去爭個人第一,我會被同學孤立的!”
在日本中部的高山市美鳩幼兒園,中班孩子的游戲讓我對這種團隊意識的教育有了具體直觀的印象。
戴眼鏡的年輕男老師拿出幾十張紅白兩面的圓形硬紙板向孩子們交待游戲規(guī)則:男女小朋友分為兩組,男生的任務是將紅色的一面翻成白色,而女生的任務則是將白色的一面翻為紅色。當老師吹哨叫停時,散在地上的紙板哪種顏色多,哪一組就是勝利者。
看起來,孩子們早已熟悉了這一類的活動,不管是穿粉紅色衣服的女生隊,還是穿著淺藍色衣服的男生隊,小朋友個個握緊了小拳頭做出一副隨時出擊的姿態(tài)。
“開始!”當老師的哨聲吹響,20多個孩子立即散開蹲在地上緊張工作起來。這個男生剛把“紅太陽”翻成白色,另一個女生立馬又把它翻過來,激烈的“爭奪戰(zhàn)”雖然只有短短1分鐘,可每次老師喊停以后,總還有不肯放棄的孩子堅持著將手中的最后一個紙板翻過來。靜候片刻,老師宣布結(jié)果的聲音剛落,獲勝團隊的孩子立刻歡呼雀躍,就像無數(shù)體育賽場出現(xiàn)的情景一樣。
團隊意識的教育在日本不僅化入了游戲項目,還化入了體育項目。
在日本校園,有一種時髦。幾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背一個通常是運動員所用的長方形大“枕頭包”,里面裝著運動服裝、課本和媽媽準備的“飯盒”。每天下午3點放學以后,同學們立馬換裝紛紛跑向體育場。不管是位于東京早稻田大學高中,還是地處偏遠的高山市西高中,體育活動小組的數(shù)量都遠遠多于文化、科技興趣小組,在他們的意識中,體育項目最能培養(yǎng)人的意志品質(zhì)、合作精神。高山西高中一群男生酷愛日本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劍道,他們居然湊錢在校外租房,通過一種真正的武士生活來鍛煉自己。
近些年,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教育行政部門聯(lián)手在全國各地的小學推廣“陽光伙伴”體育項目。此項目的創(chuàng)意實際來自日本,原名為“31足”,活動開展的方式是由30個孩子組成的團隊并肩站成一排,他們每個人的左腿都和身邊伙伴的右腿綁在一塊,每個人都張開手臂緊緊地摟住兩邊同伴的肩膀。大家彎腰抬頭,只聽一聲哨響,這個堅固的整體便在激昂的喊聲中一起邁著大步跑向終點。
日本是有著自己鮮明教育特色的國度。但也有人對比歐美模式對日本的教育提出批評,認為這種過于強調(diào)團隊意識、規(guī)則意識的教育,本質(zhì)上不利于個性張揚,也不利于思想創(chuàng)新。但是,正如但凡存在的便是合理的道理一樣,日本現(xiàn)有的教育觀念與其國情、歷史密不可分。作為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日本人口眾多資源稀少地震頻發(fā),他們懂得只有靠團隊的精神、集體的力量才能抵御自然災害的侵害,因而必須從小開始進行災害意識培養(yǎng)、提高國民抗危機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注重團隊意識的教育,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對我們而言,則是一筆值得借鑒的財富。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